王靖宇,史安娜
(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比較與借鑒
低碳技術擴散中政府管理的國際經驗比較研究
王靖宇,史安娜
(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政府對于低碳技術擴散的不同管理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通過對丹麥政府、企業與社區居民的互動管理模式、德國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權管理、日本的中央政府主導型管理等幾種模式的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在低碳技術擴散管理方面的一些特點。同時通過對韓國和巴西等國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發現在單一領域的持續投入以及低碳技術國際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促進低碳技術擴散的有效途徑。最后,文章從戰略、立法、國際合作等方面對于中國政府在低碳技術擴散方面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擴散;國際經驗;政府管理
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技術可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第二類是無碳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過去 10年里,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年均增長 38%,超過 IT產業,全球風電裝機容量 2008年在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 28.8%。第三類就是去碳技術,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 (CCS)。
低碳技術能引領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徹底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結構,而低碳技術則是實現低碳化發展的關鍵手段。當今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應用并最終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時代[1]。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丹麥、日本、歐盟、韓國、巴西等許多國家政府開始大力推進低碳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擴散和應用,根據低碳技術本身特點,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和低碳技術產業制高點。以低碳技術應用和擴散為支撐的低碳經濟已成為各國政府研究的熱點,被譽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
1.丹麥政府在推動低碳技術擴散的過程中發展的中介和協調作用。首先,丹麥政府對石化能源的稅收非常高,而對可再生能源不但不征稅,還會有補貼,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投資者投資低碳產業的積極性。以新能源發電行業為例,丹麥所在北歐電力市場還推行了負電價制度,當電力市場飽和的時候,供電商如果要發電,就必須付費,負電價制度保證了電力市場飽和的時候發電廠及時停止發電,以維持電力供需的平衡。丹麥的風電還實行優先并網,每度電在市場價的基礎上國家補貼 0.25丹麥克朗 (約 3.3歐分),保證了投資商的積極性[2]。其次,丹麥政府強化了對于企業行為的管制。在丹麥,政府不允許輸配電一體化。目前,丹麥有多家發電企業和配電企業,他們都是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主體,而國家電網是壟斷性的,但是它是一個非營利的機構。在市場上,發電企業通過競價,將電以最低價格賣給配電企業,而配電企業之間也是競爭關系,用戶可以從提供最低電價的配電企業處購買電。這種輸配電分開的模式,不僅為風電并網提供了可能,而且為風電的發展排除了后顧之憂,更從根本上保證了用戶能夠用上最低廉的電價。再次,政府也通過鼓勵政策來激發民眾對于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以投資商投資風電場為例,政府要求企業必須將其股份的 20%讓給當地居民,這樣也同樣提高了民眾對發展新能源的興趣,保證了低碳技術企業與地方社區的共同發展。
2.丹麥風能企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新能源發電產業中低碳技術的擴散。在過去 30年丹麥走向低碳社會、大力發展風電能源的進程中,也成長起一批具備全球技術領先實力的低碳裝備企業,維斯塔斯便是其中的翹楚。自從 1979年成功售出了第一臺風機后,維斯塔斯一直處于風電發展的前沿,不但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突破。風機的效率也在 20多年間增長了 100倍,從最初的30千瓦增加到目前的 3000千瓦,風能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進入新世紀,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要求世界各國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以降低碳排量,為了響應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維斯塔斯的 V80-2.0MW風機首次裝備了其最新研發的OptiSpeed技術。該技術專為低風速風場開發,使得風機的發電量得到最大化。這些最新的低碳技術推動了維斯塔斯集團的不斷發展,同時也促進了風能經濟在包括丹麥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發展,風能發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對于傳統能源發電的有力補充,也成為了許多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式[3]。目前,丹麥在世界風力發電設備市場上占有 40%的份額,相關制造業產值達到 30億歐元。此外,丹麥還在日益發展的海上風電場上占有優勢。在 2008年時,世界海上風力發電裝機容量中有 6O%是由丹麥運營的。
3.丹麥民眾的低碳情節也有利于低碳技術在當地的應用和擴散。丹麥風電發展中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其基于當地自治的運營方式。以地方或社區為主建設風電項目是丹麥風電的獨特組織方式,目前這類項目占總量的 8l%。丹麥當地的一些民間組織,如丹麥風能協會,經常組織丹麥與瑞典的學者互訪,一起廣泛交流他們對發展風電以及其他低碳技術的看法。
薩姆索島是丹麥推廣低碳理念的試驗田,但該島的低碳轉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初島民的態度問題是政府推動低碳生活的最大攔路虎。政府以及相關低碳企業與當地民眾的溝通并不順暢,每次聽證會,政府和民眾都很難達成統一決策。直到后來,政府在聽證會前會打電話給島內的一些公眾領袖,先說服他們,再由這些公眾意見領袖來影響當地民眾的決策。同時,政府也注意到教育模式和當地居民的素質對發展新能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據薩姆索島能源學院負責人介紹,當地對兒童的教育很多內容會牽涉到風電和新能源的發展,從小給他們樹立發展新能源的意識。最終,這個島嶼采用了 100%的可再生能源——風機所產生的能源涵括了所有的生活用電,供熱則是來自于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4]。通過這樣多種的形式,薩索姆島居民才逐漸開始接受低碳理念,經過多年的發展,薩索姆島成為了丹麥低碳經濟的發展標桿,島上居民的低碳理念也逐漸影響更多的丹麥人,進而使得低碳成為了丹麥民眾的共同追求,為丹麥政府低碳政策的實施、丹麥企業低碳技術的擴散打下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低碳技術產業是德國新興的創新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部門之一。德國的低碳產業脫胎于勞動密集型和低研發投入的傳統環保產業,它的發展經歷了巨大的結構性調整。近年來,隨著環境友好型發電、資源高效利用、電動汽車等新興綠色環境技術的蓬勃興起,高研發強度、高研發投入已成為德國低碳技術產業的重要特征。德國政府對于低碳技術擴散的管理政策也經歷了不斷的調整,力爭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際話語權等方面實現多贏。當前,其新低碳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促進低碳技術的擴散,實現由傳統環境技術產業向低碳型環境技術產業的轉變,繼續保持其在低碳技術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引領世界經濟實現低排放模式下的發展。德國促進低碳技術擴散的政策機制有如下幾點:
1.德國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德國聯邦政府一直對本國的先進低碳技術研發給予經費投入方面的持續支持。一方面通過直接撥款,支持公立的研究所和大學開展基礎技術研究;另一方面以研究項目的形式,資助各類研究機構、企業公司、行業產學研聯盟開展面向市場需求的應用技術研究。自 2002年以來,德國聯邦政府對低碳技術的公共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約為 6%。根據德國聯邦環境部統計,2007年頒布實施的“能源氣候集成計劃”(Integrated Energy and Climate Program)已帶動了每年數十億歐元的新增投資。
2.聯邦政府的環境立法支持。德國促進低碳技術擴散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聯邦政府將保護生態環境、控制碳排量、鼓勵和扶持低碳技術擴散的政策目標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確認,如《減少空氣污染國家方案》、《生態稅法》、《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許可法》、《可再生能源法》和《節約能源條例》等,并通過法律法規的實施來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和對于低碳技術采納應用。
3.州政府推動建立低碳技術合作網絡。在各個州政府的推動下,德國低碳技術產業領域的公司、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區域性產學研合作網絡。因而低碳技術產業區域創新集群與創新合作網絡為企業發展和低碳技術的擴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構建的低碳技術創新合作網絡成員包括:企業、各類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通過網絡平臺企業與研究機構可以更加順暢的交流溝通,大大提高技術研發工作的針對性和低碳技術傳播的效率。由于在德國低碳技術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良好的合作創新網絡就成為其聯合開展各類低碳技術擴散活動的重要平臺[5]。其中,位于魯爾區的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是德國傳統工業的聚集區,該州政府發揮中介作用,使得州內大學、科研機構與煤炭開采、生產企業結成產學研合作網絡,明顯加快了傳統煤炭產業的高新技術應用步伐,形成了以傳統產業高新化為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同時,由巴伐利亞州政府組建的綠色環境技術區域創新擴散集群也就是州政府建立低碳合作網絡的成功典范之一,該集群由巴伐利亞州經濟部牽頭組建,參與成員包括了低碳技術領域的各類學術機構和企業,正是由于該合作平臺良好運作,使得以慕尼黑為中心的巴伐利亞州成為了德國乃至整個歐盟內部低碳產業發展最快、低碳技術擴散最為廣泛的地區。
1.日本政府的光伏計劃。20世紀 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為了改善能源結構,減輕對石油的依賴,降低經濟發展中的碳排量,日本開始尋找替代能源以追求可持續發展。1974年,日本開始執行“陽光計劃”,把太陽能、地熱、煤炭、氫能源等 4個領域作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點進行開發研究。1981年,政府啟動 “月光計劃”,重點推動燃料電池的開發研究。1993年,日本又把陽光、月光計劃進行整合,出臺“光伏新陽光計劃”,把原來各自獨立推進的有關新能源、節能和地球環境 3個領域的技術開發進行綜合性推進。1998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內閣首相為主席的全球變暖對策促進中心,并通過了《地球溫暖化對策促進法》,明確了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是政府、地方公共團體、企業和國民的共同責任。1997—2004年間,日本政府向用于住宅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工程投入了 1230億日元的資助金。自2002年以來,日本的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電池產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據了世界總體產量的半壁江山。憑借其在半導體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加上企業和民眾的積極參與,日本有力地促進了太陽能光伏低碳技術的發展,光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2.通過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低碳技術研發與擴散。低碳技術的擴散,依賴于以城市為單位的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改善城市功能和交通系統的配套改革。為了建立節能減排背景下的低碳社會,2008年 7月,日本 “地區活性化統合總部”宣布 6個積極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溫室效應的地方城市入選首批“環境示范城市”。這些“環境模范城市”將多項活動加快向低碳社會轉型的步伐,包括削減垃圾數量、開展 “綠色能源項目”、“零排放交通項目”等。同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低碳能源,推廣環境可持續的交通體系,實施二氧化碳減排,以促進社會低碳化發展,建設低碳型城市,推廣低碳技術的應用。為了低碳技術的擴散與在低碳城市的應用,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具體措施:一是限制措施。比如日本《建筑循環利用法》規定,改建房屋時有義務循環利用所有建筑材料,使得世界先進的混凝土再利用技術在日本各地開始得到普遍應用。二是提供補助金[6]。日本政府正在探討恢復對家庭購買太陽能發電設備提供補助的制度,降低對中小企業購買太陽能發電設備提供補助的門檻。另外,日本 2008年已開始向購買清潔柴油車的企業和個人支付補助金,以推動這種低碳技術的普及。
3.通過立法加強對于低碳技術擴散的管理。2006年 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編制了《新國家能源戰略》,意圖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動低碳技術在新能源行業擴散。《新國家能源戰略》提出從發展節能技術、降低石油依存度、實施能源消費多樣化發展無碳技術等 6個方面推行新能源戰略,同時發展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發展新能源低碳技術,推動低碳技術擴散,并推進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等能源領域低碳技術的國際合作。2008年7月,日本政府又通過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重點發展太陽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并推動太陽能、核能等低碳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的應用,使日本早日實現低碳社會。2008年11月,為落實“低碳技術擴散計劃”,經濟產業省、文部科學省、交通省和環境省聯合發布了《為擴大利用太陽能發電的行動計劃》,加大對于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究的投入,全力支持太陽能發電技術在日本國內各行業的擴散。2008年 10月,日本正式決定試行國內排放交易制度,經濟產業省決定修改《石油替代能源促進法》,開始尋求通過建立碳減排交易平臺的方式加速低碳技術的擴散。
1.提出低碳技術促進綠色增長戰略。2008年,韓國政府正式提出并開始實施 “低碳綠色增長戰略”,韓國政府認為低碳綠色增長就是以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創造新的增長動力和就業機會的國家發展新模式。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擴散是韓國經濟進入低碳發展模式的前提條件。韓國政府還在“低碳綠色”今后要將低碳綠色增長作為國家新發展愿景的“基軸”。該項計劃為韓國國內以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的低碳技術擴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落實低碳發展這項基本國家發展戰略的實際舉措之一。2009年,韓國國務總理室還公布了《氣候變化基本法》的立法預告,這就意在通過立法為實施“低碳增長,低碳技術擴散”提供法律基礎。從防范危機的角度看,韓國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課題,自 2013年起,隨著 “后東京議定書時代”到來,所有國家都將被賦予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韓國作為世界前十位的能源消費大國,如果不提早進行相關低碳技術的科研儲備和有效的技術管理對策,經濟可持續發展將遭遇嚴重的 “瓶頸”。
2.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發展低碳技術。根據韓國政府的碳排放規劃,其目標是要到 2020年實現 30%的排放總量的減排。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僅僅依靠韓國自己的力量是非常苦難的,因此韓國政府正在尋求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來實現這一減排目標。為了更好的進行低碳技術的國際合作,韓國政府正在積極建立一個全球綠色增長研究所,主要在兩個領域進行研究,一是政策路線圖,通過這樣的全球綠色增長機構,確定在低碳增長方面的政策走向。第二個層次是項目,即具體采取哪些低碳技術來支撐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根據這項計劃,2008年韓國政府提出東亞氣候合作伙伴關系項目,這個項目對所有東亞地區的政府和機構是開放的,鼓勵就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開展國際合作。2009年,韓國政府共計為本項目支出資金 3500萬美元,與包括中國清華大學在內的越南、蒙古等多個國家地區的政府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針對包括智能化低碳城市、一體化水資源管理技術、低碳電力技術、林業生物制以及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技術等低碳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4]。通過這種東亞地區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來解決化石燃料消耗帶來的氣候變化的問題,通過低碳技術的應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消耗,促進韓國經濟的低碳增長。
作為一個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巴西政府根據自身技術儲備以及財政實力,并沒有在多個領域同時推進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而是通過積累多年的發展生物燃料低碳技術的寶貴經驗,成為了當前發展中國家當中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
1.以法律形式推廣乙醇燃料的應用。早在 1975年,巴西政府就啟動了全國的乙醇低碳技術發展計劃,采取了包括補貼、設置配額、統購乙醇燃料、調整價格以及行政干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鼓勵人們使用乙醇燃料,幫助企業從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同時,以法律形式確定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燃料,以及在超過 1500人的城鎮中,加油站必須按照乙醇加油泵[7]。目前,根據巴西政府的規定,巴西國內已經沒有純汽油的供應,加油站只供應 E20-25乙醇汽油 (含 20%-25%乙醇)和 100%乙醇兩種燃料。此外,巴西法律明確規定,國家一級的單位購、換輕型公用汽車時,必須使用包括乙醇燃料在內的可再生燃料汽車。從稅收政策方面來說,從 1982年開始,巴西對乙醇燃料汽車減征 5%的工業產品稅,使用乙醇燃料的殘疾人機動車免征工業產品稅,部分州政府對乙醇燃料汽車減征 1%的增值稅,在乙醇燃料汽車銷售不旺時曾全免增值稅。巴西還通過補貼、設置配額、統購乙醇及運用價格和行政干預手段鼓勵使用乙醇燃料。政府和私營業主共同投資擴大甘蔗種植面積,興建大批乙醇燃料生產廠。2003年至 2004年度,巴西甘蔗產量約 3.5億噸,預計到 2010年將突破 4億噸大關,這可為生產乙醇燃料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巴西現有乙醇燃料加工廠 500多家,生產工藝和加工裝置的技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2.巴西政府對于生物燃料技術擴散的管理。從 20世紀70年代起,巴西政府開始組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開展乙醇燃料汽車的研發工作。1979年首輛乙醇燃料汽車研制并試驗成功,經過近 30年的不斷改進完善,巴西乙醇燃料汽車的整體技術已相當成熟。目前,汽車在動力、加速性能、續駛里程等方面已基本達到同類汽油車水平。特別是采用燃料靈活探測技術的雙燃料汽車,能依據感應器測定燃料類型及混合燃料組分,自動調節氧氣和燃料的比例及發動機的噴射系統,使不同燃料都可發揮最高效能。現在,巴西汽油中乙醇添加比率已近 25%,此舉也改善了汽油的防爆燃性,使其燃燒更加完全。為了保證乙醇汽車在巴西的廣泛應用,在巴西的 27個州中,已經有 23個州政府籌建開發生物柴油的技術網絡[8]。為了支持低碳產業的發展,巴西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比如,國家經濟社會開發銀行推出了各種信貸優惠政策,為生物柴油企業提供融資。
3.巴西政府通過國際合作推動生物燃料技術的擴散。巴西政府在乙醇替代能源等低碳技術問題上還非常注重國際合作,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合作在拉美地區其他國家推廣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技術,特別是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秘魯和哥倫比亞這些盛產甘蔗的地區。例如,巴西和美國今后可以合作在某個加勒比國家建立乙醇生產工廠。這樣的合作項目可以充分利用巴西在乙醇生產方面的經驗和技術,也可以利用美國的資金。這樣一來,巴西可以在今后 30年內繼續保持其作為全球重要乙醇生產國的地位,相關的低碳技術也可以獲得更好的完善和推廣。
各國政府緊扣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政治結構、技術傳統和技術上的比較優勢確定本國低碳技術擴散的路線。我國政府在制定低碳技術擴散政策時,既要結合當今世界低碳技術的變化趨勢,又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傳統能源結構和技術傳統進而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技術擴散政策。
首先,政府要適時提出低碳技術發展戰略。以英國、日本、丹麥等發達國家為代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已經先后將發展低碳經濟、推廣低碳技術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因此中國政府要在認真分析各國低碳發展的經驗和走向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國情和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將其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區域規劃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相結合,對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技術擴散進行全面規劃、部署和推動。同時充分認識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國情特點,走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
其次,政府要通過立法的形式扶持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與我國國情相近的發展中國家,關于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發展的立法工作都受到了特殊的重視。雖然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制環境慢慢形成,但《可再生能源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執行與實施卻成效不明顯,同時有關于低碳技術擴散的法律法規仍顯缺失。要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應該加快相應的立法工作。要加快對《可再生能源法》與《循環經濟促進法》配套規范性文件的抓緊制定,完善促進低碳技術擴散與低碳經濟實現的法律體系。
再次,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低碳技術的應用與擴散應該有所側重。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及資源狀況決定了我國將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因此,政府應該重點推動以清潔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技術的應用和擴散。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下,有著廣闊市場需求的清潔煤技術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必將催生新的行業,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應該密切關注清潔能源技術進步的國際動向,引導企業尤其是中央直屬各大煤化集團、發電集團共同開展對于清潔煤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注重清潔能源研發人才的儲備與培訓。保證我國在煤炭清潔以及相關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擴散領域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參與低碳技術在國際間的擴散。這種國際間的合作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方面中國在新能源電池、潔凈煤技術、太陽能發電等多個低碳技術領域內已經獲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政府應該積極引導這類行業中的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向其他國家進行技術輸出,在實現低碳技術國際擴散的同時,也能夠取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中國與日、美、歐盟等發達國家相比,整體的低碳技術水平仍然不高,也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從國外企業那里引進更為先進的低碳技術,并促進這些技術在國內的應用與擴散,最終達到發展本國低碳產業,實現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目的。
[1]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13.
[2]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Andersen.Systemic innovation in a distributed ne twork:the case of Danish wind turbines:1972-2007[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8,6(1):13-45.
[4]曹瑄瑋,劉洪濤.基于制度主義視角的低碳創新——丹麥、德國和美國發展風電產業的啟示 [J].管理學家,2010,(1):8-10.
[5]王志強.德國綠色環境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機制分析 [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0,25(3):15-17.
[6]陳柳欽.日本的低碳發展路徑 [J].環境經濟,2010,75(3):38-39.
[7]潘家華.低碳發展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分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制度與政策 [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趙娜,何瑞,王偉.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 [J].現代電力,2005,(4):34-35.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D iffusion
WANG Jing-yu,SH IAn-na
(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Government differentmanagementon low-carbon technology diffusionwill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Through the study to several differentmodel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management involving the Danish government,enterprise and community,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between fede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Ger many and Japan's central government-ledmanagement,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some features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diffusionmanagement.While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South Korea and Brazil government,we found that a continued inves tment in a single area or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low-carbon technology for a developing country.Finally,the articlemade some advice on promoting low-carbon diffusion to Chinese government based on strategy,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echnology diffus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governmentmanagement
F062.4
A
1007—5097(2011)05—0019—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5.005
2010—10—05
2010國家社科基金“低碳經濟技術擴散與政府創新管理研究”(10BGL079)
王靖宇 (1985—),男,河南開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創新管理;史安娜 (1962—),女,江蘇丹陽人,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區域經濟。
[責任編輯:許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