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連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更年期女性數量正逐年增加,更年期女性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有數據統計:我國每年進入50歲以上的女性近1千萬。目前我國有1.6億更年期女性,每年有超過1.2億女性深受更年期綜合征的困擾。
我國社會上一直不重視女性更年期的精神衛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在個人方面,有些中老年女性不知道自己進入了圍絕經期;也有女性知道自己到了圍絕經期,雖然感覺身體不適,但默默忍受著,沒有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還有部分女性知道自己到了圍絕經期,也想采取措施,卻不了解應對圍絕經期癥狀的正確方法。在社會方面,由于大家都覺得這個時期的女性還年富力強,應該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任,在家里應該照顧老人、孩子、丈夫,在工作中應該承擔主要任務,利用自己的經驗和閱歷為領導分憂,為年輕人引路。她們在為家庭和事業操勞的同時,深受身心的折磨,而且在社會上還得不到理解和關心,甚至受到社會的歧視,連“更年期”這個詞在中國都變成了貶義詞。
由于更年期女性腦垂體與卵巢間內分泌平衡失調,神經系統出現不穩定現象,進而發生一系列精神神經癥狀,其臨床特征為圍絕經期首次發病,主要精神癥狀是憂郁、焦慮、多疑等,可分兩種類型。興奮型:表現為情緒煩躁、易激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多語、大聲哭鬧等神經質樣癥狀。抑郁型:煩躁、焦慮、內心不安、甚至驚慌恐懼,記憶力減退、缺乏自信、行動遲緩,嚴重者對外界冷淡,喪失情緒反應,甚至發展成嚴重的抑郁性神經官能癥。圍絕經期抑郁癥是指初次發病于圍絕經期,以焦慮不安和情緒低落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屬于情感性精神障礙,發病年齡女性多在45~55歲。
據統計,絕經婦女精神神經癥狀發生率為58%。其中,憂郁(78%)、淡漠(65%)、激動(72%)、失眠(52%)。約1/3有頭痛,頭部緊箍感,枕部和頸部疼痛向背部發射。也有人出現感覺異常,常見的有走路漂浮、登高眩暈等。
圍絕經期女性常常出現悲觀心理、焦慮心理、個人行為改變以及其他心理變化。悲觀心理反應表現為:情緒不夠穩定,易激動,易怒,易緊張焦慮,擔心衰老。焦慮心理反應表現為:顧慮重重,外界的一點點刺激就引起很大的情緒波動和緊張,注意力不夠集中。在個性行為改變方面,表現為心理敏感性增強,感覺易敏感,出現感情的不穩定,多疑、嘮叨、自私、急躁,常有孤獨及抑郁感。其他心理表現有:對社會上的一些活動失去興趣;失去以往那種靈活性,自感記憶力下降,力不從心等。
正確的認知對更年期婦女的身心狀態和生活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女性要科學地認識更年期可能出現精神衛生問題及其原因,了解更年期是生活中必然經過的時期,要從知識上、精神上、思想上有準備地去迎接這一自然的生理變化。
認知、情緒等心理活動與個體生理因素(體內生物化學反應)有直接的交互作用,它們在更年期可能建立一種惡性循環。一些研究表明,抑郁與雌激素水平有明顯關系,女性在停經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更容易導致抑郁心境,而抑郁心境引起對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不良,會增加應激因素,反過來又導致雌激素水平紊亂。這種相互作用使更年期的女性出現睡眠障礙、疑病傾向、體重減輕、抑郁情緒,嚴重者還會出現自殺觀念。
女性在停經前原本個性或心理就有一些不利特質,如缺乏自信,過度壓抑或對生活滿意度較差,可能在更年期出現精神癥狀。而對于更年期的認知及看法,如何看待更年期的代表意義及態度,也會影響更年期的心理調適;當絕經這一生理現象出現時,身體機能的衰退、疾病增加、性吸引力的降低、工作能力的下降,低自我價值感必將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死亡焦慮”也在這一時期被不自覺地喚醒,特別是面臨到朋友、父母或其他長輩親人生病或死亡的壓力時,心理壓力是不容忽視的。
更年期女性在社會角色及家庭周期都存在一些變化;女性進入更年期時,可能孩子正好是青春期,他們或者已經高中畢業,或者已經升入大學,或者已經進入社會,使母親感到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性和需要性大大降低;丈夫對妻子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特殊心理需要缺乏認識和理解,疏于對妻子的陪伴和關心;工作崗位的變動,比如從領導崗位或重要崗位調整到普通的崗位,有的女性甚至面臨下崗、退養、提前退休等變動,這些變動無疑都意味著她們即將從自己熟悉的社會舞臺上離開,不能繼續扮演光彩照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價值感的失落帶給她們巨大的心理沖擊。在重新適應新角色、新身份的過程中,她們可能會變得無所適從、懷疑、自卑、敏感、多疑,出現焦慮、恐懼、抑郁,感到孤獨、悲觀、絕望。
研究發現,地處邊遠山區、信息閉塞、缺少文化的婦女較少出現更年期心理變化,更年期癥狀的發生也少而輕;文化程度越高的婦女往往有更高的事業心和成就感,有更高的需求、期望等,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較大,圍絕經期癥狀也較敏感,易出現圍絕經期心理癥狀。性興趣降低和對家人、經濟收入、居住環境、工作生活不滿意的城市女性,心理異常的發生率較高。這些婦女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工作水平,但往往富于聯想,造成過多顧慮,并且由于工作接觸面廣、涉及的人與事多,與他人的磨擦也多,矛盾也可能較多。她們雖有較高的文化,但對更年期女性保健知識缺少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錯誤理解,因此稍有不適,特別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此外,在某些文化和種族中,更年期的停經不被視為一種女性功能的喪失,反而是一種在族群中重新獲得地位的象征,這樣文化族群的更年期女性會較少有心理癥狀。
更年期女性若要平穩地度過更年期,就需注意更年期的精神衛生,對于更年期的心理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如果感到自己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情緒低落、沮喪,整日緊張焦慮或懷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癥,有時候常有這樣那樣的痛苦,可是又查不出具體疾病,這有可能是患了更年期抑郁癥。在這種情況下,應到精神病專科醫院或更年期門診就診,不要諱疾忌醫,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或心理調整。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來訪者消除困惑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增強人們的心理防御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促進各種治療的效果,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但不少人對這些更年期的心理問題并不了解,從而造成女性的精神心理狀態反復不定,直到十分嚴重時才考慮要入院治療。
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還要根據身心特點去進行生活與工作。既不要不顧身心變化去勉強行事,也不要謹小慎微,顧慮重重,無所事事。要正確認識更年期出現的生理與心理變化。精神樂觀、情緒穩定,結合正確的藥物治療(經皮補充天然雌激素),是保持更年期生活品質,順利度過更年期最重要的條件。
更年期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表現出力不從心,或會出現一些不愉快和不順心的事情。此時,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調節就是要使調情志,多寬容,保持樂觀情緒。不苛責自己,也不因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更不要患得患失。遭受挫折時,還可用阿Q“精神勝利法”來寬慰自己,以擺脫不良情緒。
在更年期的女性當中,最大的心理變化是易急躁、焦慮、憂郁、猜疑,脾氣比以往大,遇事易激動等。這些不良的心理變化不僅會危害更年期女性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對于人際關系、家庭和睦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調節一定要注重培養健康的心理,比如正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廣交誼,及時宣泄不良情緒。將心中的不愉快告訴你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以便得到他們的同情、理解、開導和安慰。盡量不要苛求他人,避免人際關系緊張等。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讀書、寫字、聽音樂、畫畫等。此外,抽空外出旅游,多運動,散步、跳健身操、扭秧歌等都有益于身心健康。
回歸心理是中老年人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有的表現是“吹牛”,夸耀自己過去的光榮歷史和業績,或者“訴苦”,反復談論自己過去的坎坷經歷。這種過多的回憶往事,就是更年期心理不平衡的一種宣泄方法,即回歸心理,它是屬于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因此,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調節要注意克服這種回歸心理,從而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消極對待或者服用保健品改善絕經期癥狀的觀念都是錯誤的,尤其是服用不明成分、不明劑量的保健品,不僅不能改善絕經期女性的生活質量,其安全性也值得懷疑。
雌激素是人體自身產生的激素,女人一生都離不開它。當卵巢功能不足,缺乏雌激素時,就應該進行補充。它并不會增加腫瘤和肥胖的發生,也不會導致對激素產生依賴。科學進行激素治療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絕經期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劑量精確的激素補充治療是目前正確解決絕經期問題(包括精神衛生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治標又治本的方法。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絕經學會組對補充雌激素的意見(2011年):雌激素是女性必不可少的激素,對于維持女性的生殖和生理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雌激素缺乏時,應采用相應的補充治療,激素補充治療目前基本上采用與人體自身分泌一致的天然制劑。在各種雌激素制劑中,經皮吸收的雌激素更接近于自然狀態下雌激素的分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