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爆發了震撼世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僅兩天就突破了以軍苦心經營多年的“巴列夫防線”和戈蘭高地防御體系,讓以色列在戰爭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虧”。為什么具有卓越情報能力的以色列竟讓其十分鄙視的阿拉伯軍隊占據了先機,連后臺老板山姆大叔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為此,以色列很快聯手美國情報部門組成專門班子展開調查,經過半年多“辛勤努力”和140多次調查審理,終于查明了開戰前情報失靈的原因,事情的原委也使人大跌眼鏡。
小人物發現大情報
在阿以開戰前一個星期,以色列防守西奈半島正面的南部軍(相當于南部軍區)情報部下屬一位負責埃及軍隊情報收集工作的以軍中尉本杰明#8226;西曼道就已經向該軍情報部長上報了一份《埃及陸軍動向——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的敵情報告。當時埃軍在半年前就開始在蘇伊士運河西岸頻繁調動,對外則宣稱是準備舉行“例行的秋季演習”,但獨具情報慧眼的西曼道中尉卻從其看似正常演習調動的蛛絲馬跡中發現了暗藏的戰爭殺機。于是他便從埃軍兵力調動一開始就下大氣力收集其“演習”的各種情報,尤其是重兵集團的兵力變化和大型進攻性武器的部署情況。
為了搞清埃軍這次兵力調動和所謂“演習”的真實情況,西曼道甚至只身化裝潛入西岸進行“抵近”偵察,以其熟練的阿拉伯語言和通曉民風民俗的優勢與當地居民廝混在一起,弄到不少埃軍此次重大軍事行動的情報,并用金線利誘收買當地“利益熏心者”幫他查清埃軍演習的方方面面,及時記錄和核實了其兵力兵器調動和展開的詳細情況。在冒極大風險搞清埃軍的情況后,西曼道根據所掌握的第一手敵情資料,經過分析判斷,及時洞察了埃軍“演習”背后的真正目的。于是,他馬上向南部軍情報部長官上呈了敵情報告,細述了運河西岸埃軍兵力調動、展開以及重型武器部署情況,及時向最高當局提出了埃軍極可能借“演習”之名進攻東岸以色列占領區的戰爭警告。
事實上,西曼道中尉所提供的情報是十分準確的。當時埃敘兩國為了收復失地,擺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掌控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經過精心策劃,共同決定于當年10月向以色列開戰。為了取得首戰勝利,在薩達特總統主持下,埃及軍方精心制定了代號為“白德爾行動”的作戰計劃,準備以突然襲擊方式強渡蘇伊士運河,迅速突破以軍防御正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以南部軍的有生力量,一舉收復西奈半島失地,為日后通過政治談判收復全部領土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和軍方首腦也力圖借此一戰收復“六#8226;五戰爭”丟失的戈蘭高地,并為此做了大量的開戰準備。
為達成作戰的突然性,埃敘兩軍在1973年上半年里就一直沒有消停過,先后舉行了數次大小規模的軍事演習,每次都讓以色列軍方緊張一陣。但每次“鬧騰”之后,埃敘兩軍又都很快恢復平靜,用這種“狼來了”的手法耍得以軍逐漸麻痹起來。此外,兩軍在兵力調動上還采取了多項偽裝欺騙措施。如埃軍采取秘密前調一個旅,公開后撤一個營等手法逐次向運河西岸集結兵力,并利用夜暗和大霧騙過美國的偵察衛星,先后秘密展開了5個步兵師、2個機械化師、2個裝甲師和若干獨立旅。為了隱真示假,埃軍還利用媒體大造“秋季演習”聲勢,甚至讓士兵直到開戰前幾天還在運河里游泳,以顯示太平無事的假象。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逃過西曼道中尉的眼睛,他很快將情況匯集后緊急向上司呈報了敵情報告,明確提出了以色列當前面臨的戰爭風險。
上下誤判 無視風險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西曼道中尉的情報卻沒引起其長官南部軍情報部長蓋達利亞中校應有的重視,他在上呈以軍總參謀部和軍事情報部的敵情報告中,只字未提西曼道所列舉的埃軍以“演習”為幌子進行戰爭準備的種種情況,仿佛一切正常、“太平無事”。事后查明,這位情報長官原先也準備將西曼道的敵情分析和戰爭警告立即向上級報告,但他在獲悉總理梅厄、國防部長達揚通過其它途徑獲得的情報與西曼道的完全不同時,便從根本上產生了動搖。蓋達利亞中校改變了原先的打算,馬上追隨上峰的研判,對西曼道的情報和分析判斷大加懷疑,并深感用一個“小人物”的戰爭情報去左右高層人物對國家戰略形勢的決策實在是“不靠譜”的事,而且當時國內環境也容不得他提出“聳人聽聞”的戰爭警告。
此時的以色列經過三次中東戰爭特別是1967年“六#8226;五戰爭”后,國內上下充滿了勝利的狂熱,幾乎所有人都對以色列的軍事優勢和以軍的“不可戰勝”充滿自信,對阿拉伯軍隊則十分蔑視,根本不相信對方會對以色列造成威脅。以軍總參謀部曾研判“阿拉伯方面今后如要主動發動戰爭,其基本條件是必須首先摧毀以色列的空軍”,而“埃及在1975年以前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此外,以軍通過“六#8226;五戰爭”侵占埃敘部分領土,擴大了防御縱深,并在運河東岸構筑了由高20米沙堤和在河面制造人工火障的200噸油料儲油罐以及幾十個支撐點組成的“巴列夫防線”,同時在戈蘭高地也構筑了眾多的支撐點和防御陣地,形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加之具有24小時預警能力的情報系統和“全國皆兵”的動員體制,使色列高層堅信這“足以讓阿拉伯方面不敢輕易妄動”。直到戰爭爆發前夕,以總理梅厄和國防部長達揚等人仍認為埃敘兩國不敢發動進攻。達揚不止一次地夸口:“以色列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到了開戰前3天,“一根筋”而不肯消停的西曼道中尉又再度提交了更為嚴重的戰爭警報,他詳細列舉了敵方的大量戰爭征候,堅持認為埃軍所謂“秋季演習”是“全面戰爭最后準備階段的偽裝欺騙行動,戰爭再次爆發已迫在眉睫”。但他獨具慧眼的戰爭警告又再度被上司認為是“聳人聽聞”和“不合時宜”。而此時的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裝甲部隊和情報系統,驕橫麻痹而疏于戒備,對即將爆發的戰爭均無任何防御措施。戰爭打響前夕,以軍在西奈半島只駐守了4個旅, 其前沿支撐點的步兵還不到500人,淺近縱深內也只有1個裝甲旅,在與敘軍對峙的戈蘭高地只部署了3個步兵旅。結果開戰炮火一打響,毫無準備的以軍被埃敘兩軍的“重拳出擊”打得“鼻青臉腫”,為他們的高層誤判和情報部門的失策付出了慘重代價。
節日遭襲 飽嘗惡果
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所有的猶太教徒都會在這天實行禁食,停止公務活動,同時會避免使用武器,防止出現流血,許多士兵甚至離開崗位回家過節,而埃敘兩軍卻選擇了這個以色列戰備最松弛、最麻痹的一天作為開戰日。當日14時,埃敘兩軍集中優勢兵力,在空軍炮兵火力和防空火網支援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發起突然襲擊,給正在齋戒餓肚皮的以軍防守部隊以沉重打擊。
這回埃敘兩軍可不玩虛的:在西線,埃軍出動240余架飛機猛烈突襲了運河東岸以軍防線及其縱深,一舉摧毀其炮兵、導彈陣地和大部分機場,并派遣數百名突擊隊員在戰役縱深機降,對以軍后方展開大規模襲擾。部署在西岸的2000多門大口徑火炮對以軍各支撐點及淺縱深目標實施猛烈火力打擊,海軍則以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戰至7日,埃軍有近10萬大軍和千余輛坦克渡過運河,持續在東岸發展進攻。到了第3天,被打懵的以軍急忙調集3個裝甲旅趕來增援,在既無空中掩護又無步、炮協同的情況下倉促實施反擊,結果僅20分鐘,1個精銳的裝甲旅就報銷了,其余的也被打得“血本無歸”,讓向來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以軍立馬傻了眼。
在北線,敘軍3個步兵師以坦克部隊為先導,在空軍和炮兵火力支援下向戈蘭高地發起猛烈突襲,當日就突破以軍防線,并以直升機空降突擊隊攻占了被以色列稱為“國家的眼睛”的赫爾蒙山哨所(其電子偵察范圍可覆蓋敘利亞大部國土),進逼戰略要地庫奈特拉。以軍先后有1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大部被殲,其中巴拉克旅102輛坦克被打得只剩下12輛,第七裝甲旅105輛坦克只剩7輛。與此同時,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紛紛派出部隊或飛機參戰,使以色列立馬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角色,這種阿拉伯世界“同仇敵愾”的架勢就是神仙也抗不住,讓以軍很快陷入兩線作戰、四處挨打的“悲慘”境地。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為了反擊埃軍的進攻,迅速扭轉戰局,以南部軍司令官戈南少將急忙乘直升機趕往運河東岸吉迪山隘的曼德勒師指揮部,準備與師長曼德勒商量部署扭轉戰局的“渡河反攻計劃”。可這位急性子的戈南司令官在趕往途中,竟完全忘了保密性這個戰爭游戲規則,用明碼無線電話與前線的曼德勒師長通話,而曼德勒當時正在埃軍火炮和導彈射程內的一輛裝甲車里指揮部隊作戰。戈南的明碼談話很快為埃軍“標定”了曼德勒所在的準確位置,立馬給了一頓炮彈加導彈的火力急襲。結果,戈南司令官的“熱豆腐”沒有吃上,反而要了以軍這位王牌師師長的老命。當戈南司令官到達該師前線指揮部一下飛機,曼德勒師長被擊斃的死訊也剛好由傳令軍官送到,讓戈南司令官頓時欲哭無淚。更糟糕的是,該師的坦克已損失三分之二,而隨后趕到的阿丹師2個旅又遭埃軍伏擊,武器兵員損失慘重,反攻計劃只得“泡湯”。
戰爭的節節失利,讓以色列國防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迅速破滅。以色列人仿佛一夜之間從惡夢中醒來:原來他們的“銅墻鐵壁”竟是這樣不堪一擊。75歲的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憂心如焚,她向華盛頓頻頻發出哀求:“以色列快要完了,救救以色列吧!”在老夫人的懇求下,白宮的山姆大叔立即決定向以色列實施緊急救援。從10月13日開始,美國共出動軍用運輸機566架次,向以色列空運作戰物資670種,其中包括600輛新式坦克、80架作戰飛機、2000多枚“陶”式導彈以及各種電子對抗器材等,為以軍迅速扭轉危局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條件。
扭轉戰局 追查責任
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雖然以色列在戰爭初期遭受沉重打擊,但憑借其先進的戰爭動員體系,在15個小時內就將30萬后備軍人投入戰爭,很快扭轉了開戰后的嚴峻局面。有趣的是,這次動員比以往簡單得多,因為大多數后備軍人都呆在猶太教堂或是家里過節。與此同時,以軍迅速調整作戰指導,采取先北后西、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迅速機動、靈活指揮,特別是將梅厄夫人靠著老臉從美國緊急求援來的大批先進武器投入戰場,迅速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讓阿拉伯軍隊占據的優勢和“到手的勝利”很快喪失。
以軍首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軍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強力遏止敘軍的進攻,并使用先進戰機空襲敘利亞后方大城市。隨后又迅速調集11個旅于11日轉入進攻,很快越過1967年?;鹁€,進占敘多處要地,直接威脅其首都大馬士革,并沉重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迫使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奪得了北線戰場的主動權。接著以軍又將重點轉向西線。14日,以軍投入800輛先進坦克,實施步、坦、炮協同作戰,擊退了埃軍在1000輛坦克支援下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重創和擊毀埃軍坦克達250輛,迫使其撤回到原先的進攻出發陣地。15日,以軍悍將沙龍率領突擊師利用夜暗從埃軍第二、第三集團軍接合部空隙實施大縱深穿插突擊,其先頭部隊2000余人渡河后迅速摧毀了埃軍大部分防空導彈陣地,使以軍飛機得以進入運河以西空域突擊埃軍重兵集團。接著以軍2個主力師迅速渡河向西轉南快速突擊,23日進抵蘇伊士灣,占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三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24日,埃軍被迫在不利的戰爭態勢下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宣布停戰,以色列終于以戰爭實力轉危為安,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以色列雖然依靠山姆大叔的緊急軍援和完善的戰爭動員體系,并采取正確的作戰指導,取得了最終勝利,但戰前對戰爭情報的嚴重誤判和熟視無睹,造成早期預警完全落空,致使戰爭初期遭受嚴重損失。有外電評論說,以色列“在三周內便承受了美國十年越戰的傷亡比例”,占當時以色列300萬人口的3%,這在以色列建國以來還是第一次,以至于戰爭還沒結束,就有人要求防長達揚辭職去當陵園工匠,“給陣亡戰士墳墓上的鮮花澆水”。
戰爭消停下來后,以色列馬上組成以最高法院院長阿格拉那特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并聯手后臺老板對戰爭初期的慘敗進行調查。雖然問題出在高層的戰略誤判上,但下面也得找幾個“替罪羊”擔當責任。于是調查委員會便多方查找,直到1974年4月才查清開戰前曾有人上報過一份重要的戰爭情報,并在蓋達利亞中校的保密柜里找到那份已經發霉的情報文件。問題找到后,以色列軍方便馬上采取“獎罰措施”:一張解職令打發蓋達利亞中?;丶?,固持己見的軍事情報部首腦澤拉少將也深受“牽連”,不得不同時引咎辭職,其副手沙勒夫上校也被調查委員會認定“不能繼續在情報部門工作”而調離。與此同時,“小人物”卻受到了大重用,軍事情報部新任部長很快就將西曼道中尉調到總部工作,并馬上晉升為上尉軍銜,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已是“馬后炮”了。盡管后來以軍采取種種措施“亡羊補牢”,但其在戰爭初期遭受的巨大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的。同時,它也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這也許是蓋達利亞和澤拉作出的最大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