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錯誤總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如果教師僅僅是消極地予以糾正,雖然不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但總是會留下一點瑕疵;相反,如果教師愿意積極地開動腦筋,做點文章,也許這個錯誤就變成了難得的機會,可以為課堂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迂回轉折,引導學生自我改錯
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再加上他們的思維能力仍處于發展的階段,考慮問題不全面,課后的作業都不一定能順利完成,更不用說課堂上在老師與眾多同學的注視下回答問題,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教師看來,這樣的情況司空見慣,但對學生而言,卻算不得小事一樁。一方面,教師的一句“錯了”會使出錯的學生感覺自己被否定,自信心與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挫傷;另一方面,過分強調答案的錯與對,會使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正確答案是什么”上,而忽視“為什么錯了”,不去思考今后如何改正。
為了照顧學生的感受,同時培養學生自我分析的能力,教師可以換個角度,站在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角度上,引導他們從錯誤答案出發,做出分析判斷。例如,在“水的電離”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某溫度下,純水中氫離子濃度為2.0×10-7 mol/L,則氫氧根離子濃度為多少?”有位學生得到的答案5.0×10-7 mol/L。很顯然,他將“某溫度”誤認為“25 ℃”利用10-14 求解。此時,可以請他說明一下求解的方法,他一定會說“水的離子積為10-14”,再問“這個10-14 有適用條件嗎”?應該會答“25 ℃”,對照題意,恍然大悟,審題不夠仔細。到這里,就可以將學生向解題關鍵“純水”上引導了。通過如此的迂回,本堂課的兩個關鍵環節“25 ℃時,水的離子積為10-14”和“由水電離出的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濃度相等”得到了再一次的突出與強調,同時也使學生多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
二鎮定機智,化解自身尷尬處境
課堂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創造性勞動。盡管教師認真備課,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作了估計,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誤。如讀錯字、寫錯字、算錯題、實驗失敗等。對于化學教師,尤其是年輕的化學教師,演示實驗是錯誤的多發區。
面對非預期的實驗結果,是不知所措、信口胡說,還是從容不迫,重新來過?不論選擇哪一個,要么將學生帶入思維的誤區,要么耽誤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都會使教學效果打折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將錯就錯,另辟蹊徑。
有位實習教師,在“硫酸的性質”一課中做濃硫酸與銅的演示實驗時,裝置的連接、藥品的取用都很順利,只是在最后忘記了用酒精燈加熱。等了一分多鐘,等不到反應的發生,這位教師暗地里檢查,才發現自己的疏漏。聰明的他并沒有立即暴露這個錯誤,而是不動聲色地引導學生觀察:“大家看,銅片與濃硫酸混合后并沒有任何的變化,由此可見,常溫下,兩者是不會反應的。如果對它們加熱,情況又會怎樣?”順勢擺上了酒精燈,僅僅一句話,將原本粗心犯下的錯誤轉化成了對比教學的好機會,使學生對濃硫酸與銅反應的條件有了深刻印象。
這類錯誤屬于課堂的偶發事件,需要教師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并巧妙地予以解決,使講課者和聽課者在思路和感情始終保持一致。它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是教師情感與才華的結晶。
三 巧設“陷阱”,打破學生慣性思維
課堂中沒有錯誤發生,固然給人以順利與流暢的感覺,但是某些問題,如果以“錯誤”的形式出現,似乎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在教學中,教師適當地安排一些“錯誤”,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關于溶液的pH求算中有一個酸堿溶液稀釋的問題,首先通過例題得出了稀釋后pH的求算方法“pH=N的強酸稀釋10m倍后,pH=N+M;pH=N的強堿稀釋10m倍后,pH=N-M”,另外,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溶液的“無限稀釋”。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結論,他們可以理解,也僅僅是理解,而應用中這正是一個很容易布陷阱的地方。與其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犯錯誤,不如干脆讓他們先上一次當。教師可以設計3道練習題:(1)0.05 ml,1 mol/L鹽酸配成50 ml溶液,pH=?(2)pH=10的氫氧化鈉溶液稀釋100倍后pH=?(3)1 ml,pH=6的鹽酸稀釋至1 L,pH=?前兩題根據公式很快有結果,最后一題則暗藏陷阱。果然,有學生說“等于9”,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警惕性較高,未受慣性思維影響。對于答案不置可否,教師提示:“這是鹽酸溶液”,反對聲音逐漸高漲,不久便全部醒悟過來,“只可能趨近于7”。教師安排這樣一個“錯誤”,正是為了更好地預防它的再次發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
責任編輯: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