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技能是高中地理教學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地理信息技術四大板塊組成,分三個必修模塊。地理基本技能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閱讀、填寫圖表的能力;分析地理現象的形成、發展變化的能力;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完成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師迫切需要在地理教學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讓課堂“動起來”,帶領學生“走出去”,走進大自然,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
一讓課堂“動起來”,向小課堂要質量
課堂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主要場所,打造高效地理課堂 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關鍵。
首先,教師要重視常規教學,精心組織課堂教學。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是先決條件。備課環節又是重中之重,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要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備課。
其次,充分利用電化地理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讓課堂“動起來”。傳統教學方法重演繹、推理,按部就班,嚴肅認真、基礎扎實。雖然缺乏創新意識,但對學生建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系是有優勢的。因此傳統教學方法也不能丟。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地理教學中使用視聽教學設備(例如,幻燈、電影、錄像、激光電視唱盤等),把由“教科書、黑板、粉筆、地圖”構成的教學基本格局,變為“教科書—電化視聽教具—地圖”的格局;由只能表現地理事物靜態形體特征的圖面與實體,變成可表現地理事物動態發展、聲像結合的視聽教具,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方面,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讓課堂“動起來”的保證。真摯的師生情感是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為人師表,應以真摯熱誠的情感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進生,讓學生感到被重視而不是被拋棄。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難易,都應認真分析或引導,不挖苦,不譏諷,多贊許,多鼓勵,促使學生在接受來自教師的情感支持的同時產生對教師的好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融洽師生關系,化學習的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二“走出去”,打造高效的地理第二課堂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作為學生正常學習有機的輔助形式,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檢驗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空間和時間,彌補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環境與條件的限制,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它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雙基”,更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養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習慣,開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潛力,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參與、探究、討論、體驗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感知—理解—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三注意的相關問題
第一,“精選”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基地。許多高級中學地處市區或城郊,區位優勢明顯,可供學生活動的基地很多,這時候,地理教研組的全體教師要研究討論,并取得學校的支持配合,精選出一批有價值的基地。我校的野外實踐活動基地,經過老師們的反復研討,確定了以下活動基地:金沙灣工業園、石鐘山、臺山風景區、湖口氣象局、鐘山小區、長江邊等。第二,“篩選”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課程增加了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與地理信息技術構成了地理Ⅲ,地理必修教材由原來的兩本書增加到3本書, 再加上選修的4個模塊,地理又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一年級的系統地理具體又在必修一、必修二講述,區域地理和國土整治具體在必修三中講述,其他的選修三到選修六又分別講述地理科學,內容多而雜,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走出課堂去野外實習。一方面教學時間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沒有這個必要。我校的課外活動的內容主要有:(1)用“旗桿法”測量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活動地點設在學校操場;(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活動地點設在湖口臺山風景區;(3)工業的區位選擇和工業聯系,活動地點設在金沙灣工業園;(4)氣溫、降水和風速風向的測量 ,活動地點設在湖口氣象局;(5)城市的功能分區及其影響因素,活動地點設在湖口新城區;(6)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活動地點設在石鐘山 ;(7)地轉偏向力對河岸的影響,活動地點設在長江邊。第三,撰寫課外實踐活動報告。在課外實踐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要掌握哪些知識點,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要做什么樣的準備,準備什么器材,要搜集哪些相關的資料;課外實踐活動完了后有什么收獲,明確無誤的要求學生撰寫課外實踐活動報告,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琢磨,讓學生自己去領悟。通過撰寫課外實踐活動報告,讓學生明白: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要明確,課外實踐活動的“準備”要充分,課外實踐活動的“結論、心得體會”要交流。
(作者單位:江西省湖口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