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學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體育設施日趨增多,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的行為時有發生,直接影響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正常進行。本文就中學生故意損壞學校體育設施行為的特征和心態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的特征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有以下四個特征:1.公開性。少數學生在某種因素刺激下,一時情緒失控,以體育設施為發泄對象。這種公開的故意損壞行為,近些年來呈上升趨勢。2.隱蔽性。少數學生懾于學校紀律的處罰,不敢在公開場合實施損壞行為,而在背地里以較為隱蔽的方式實施損壞行為。3.個體性。一般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比高年級要多,男生居多,女生較少。4.易損性。中學生故意損壞設施行為的對象具有易損性,如籃圈、球網、羽毛球拍、籃球、排球、乒乓球臺、體操墊。
二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的分析
故意損壞是一種心理態度。一般來說,故意損壞學校體育設施行為的發生,往往是與個體的某種個性心理缺陷有關,這是故意損壞行為產生的心理基礎。在一些條件的刺激下,特別是在具體的損壞動機的推動下和有損壞可能的情況下,損壞行為容易發生。
1.動機分析。損壞動機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復雜性,給在實踐中對損壞動機的分析帶來較大困難。主要有:一是帶有深刻的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二是報復動機;三是攀比動機;四是戲謔動機。除第一種動機外,其余在中學生身上都表現出情境性、情緒性和意識性不強的明顯特征。
2.需要分析。損壞行為的存在與主體的需要和需要的現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主要與后三個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和個體性需要有密切關系。當中學生歸屬群體或戀愛失敗,有可能把這種需要未能滿足的情緒,遷移宣泄到損壞學校體育設施上;當尊重的需要未能滿足時,也有可能發生此種行為;或是在體育比賽和測驗中,未能得到成績滿足和勝利滿足,引起自尊心傷害而移情宣泄到損壞學校體育設施上。
3.情緒、情感分析。中學生故意損壞學校體育設施的行為,不但與動機有密切關系,而且與情緒情感關系更為密切。一是感情沖動。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多種不順心的事。當期望和欲求不能滿足時,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二是情感倒錯。少數學生對老師和他人的嚴格要求、批評幫助和關心愛護不能正確理解。三是情緒體驗不穩定。中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情緒忽高忽低,變化迅速。有時因有一點成績或小小的收獲而神氣活現,趾高氣揚,有時因一點小挫折則垂頭喪氣,或是憤怒異常,把學校體育設施作為出氣筒來發泄不滿的情緒。
4.意志分析。中學生故意損壞學校體育設施,很大程度上與自身意志力薄弱有關。
三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的教育對策
筆者認為,在制訂針對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的對策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2.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管教結合。樹立和宣傳愛護體育設施的先進典型、好人好事,引導學生提高愛護體育設施的自覺性。
3.堅持以個別教育為主,一般和個別教育結合。在預防教育中,既要加強對一般學生的普遍性教育,又要加強對個別“問題”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
4.堅持以防范為主,預先防范與現實防范結合。針對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的行為,應制訂有力措施,加強預先防范。
遵循上述原則,對中學生故意損壞體育設施行為提出來以下對策。
1.正確引導,提高素質。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定期舉辦法制講座,充分利用校刊校報、校園網等傳媒工具,幫助中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增強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
2.加強疏導,做好工作。廣泛開展形式多樣、方法多樣的思想互動活動,疏通思想,化解矛盾。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家庭和個人存在的實際困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
3.落實制度,加強管理。既要健全落實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又要健全落實體育設施的責任制度。同時,這要將制度管理與獎罰有機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廣州市二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