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文的時候,一篇習作讓我不禁眼前一亮。這是郭萬里的作文——《我的語文老師》,也就是寫我的,主要是說我簡樸。還別說,小家伙平時少言寡語的,作文倒是寫得挺細致的。說起“簡樸\",連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
其中有這么一段:“三年級的時候,我個子矮,坐在前面。我記得高老師的皮帶頭上有個鐘表的圖案,當時覺得非常好玩。一轉眼一年過去了,高老師的皮帶已經面目全非了,上面的一層都開始脫落了,但是我一眼就能認出還是原來的那條,因為皮帶頭上還是那個圖案。”連我用的皮帶都注意到了,真是令我始料未及。俗話說“以小見大”,這一個“皮帶頭”,真是勝過了千言萬語。
許多同學寫作文,要么空洞無物,要么粗枝大葉。之所以存在這樣的情況,原因在于大家對細節關注得不夠,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經歷的事情介紹清楚。
為了讓大家對細節有更全面的理解,我帶領全班同學展開了“細節大搜索”,搜索的范圍就是我們學過的課文。嘿,還真讓他們發掘到不少——
“《桂花雨》中,母親在‘搖桂花’的時候總要‘洗凈’雙手,而且要把桂花放在‘水晶盤’上。這里讓我們看出母親對搖桂花是非常重視的,而且很尊重桂花。”
“《林沖棒打洪教頭》寫洪教頭與林沖比武,開始之前,洪教頭拿起棒‘掂量一番’,又‘獨自耍了一陣’,這兩處細節表明了洪教頭真是傲慢自大,根本不把林沖放在眼里。”
“《李時珍夜宿古寺》中,前文寫到了月亮,最后一節又寫‘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有意思,寫出了李時珍師徒工作到了很晚。”
同學們,你們不妨也找一找,看看課文和課外讀物中,有哪些是以前閱讀時忽略了的細節。通過尋找,可以慢慢地了解細節,感受到細節的特點和妙處:細節可以是人物細小的舉動,也可以是環境和事物的細微變化,它雖然著眼于細小之處,卻能讓人在閱讀的時候聯想到許多。通過細節描寫,人可以變活了,物可以變真了。
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們找出以前寫的作文,適當地添加一些細節,看看與以前相比有沒有什么變化。他們修改以后交了上來。我發現,修改后的作文果然有了起色,還真涌現出了不少細節——
莊文翔在作文《離別》中描寫一只垂死的燕子時寫道:“她用絕望的眼神看了看天空,眼睛微微地顫動了一下,慢慢地閉上了,然后便再也不動了……”眼睛的細微動作“顫動”,讀來是多么令人動容啊!
王暢在作文《我的朋友》中這樣寫:“劉詩雯瞪了我一眼,就這_眼,讓我知道我再一次得罪了她。”就這一個“瞪”,簡直把一個小女孩生氣的模樣寫活了;
季揚揚在《記一次廣播操比賽》中有這樣一句話:“比賽終于結束了,回到座位上的時候,我才發覺手心濕了。”這個“手心濕了”寫得多傳神啊,把當時的緊張表現了出來。
……
通過這次練習,我發現班上的學生對細節有了更深的領悟。在后來的作文中,他們對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講述,都變得更加細致。看,就是這條“皮帶”,倒也成就了別樣的精彩。
同學們,是不是覺得寫細節其實也沒那么難呢?用心去找一找,發掘出平日里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