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朋友稱為“冷血女人”,不是因為我對待事物冷淡,而是終年手腳不暖,身體特怕冷。寒風輕輕一吹,我就得加衣,保暖內衣、毛衣、背心、羽絨服、圍巾,層層疊疊,把自己裹得像個粽子。偶然向一位中醫提到了這些毛病,他告訴我“動則生陽”,通過對身體一些穴位進行按摩,可以改善手腳冰涼的癥狀。我堅持鍛煉,受益匪淺。
1 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約與兩肩峰相平。用一手中指點按大椎穴,可以調節全身的陽經,治療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涼。
2 腎俞穴:位于背部兩邊腰眼處??缮杂昧Ω髋拇?00余下。采用按揉、上下搓擦至發熱也行。
3 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側,下方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按揉至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4 勞宮穴:位于手心部。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手交替進行。
5 陽池穴:位于手背腕橫紋上,該穴循手背而上,正對中指、無名指指縫處。雙手交替,以一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
6 涌泉穴:即腳心。每晚睡前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掌心,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掌心,至有熱感為佳;再搓揉腳趾,特別是三毛穴(大腳趾后二節長有毫毛處),最后稍力力捏三五下。
同時配以步行、慢跑、爬樓梯、健身舞等進行全方位的鍛煉,效果更好。如果手冰涼,上肢的活動量應大些,如果腳冰涼,下肢活動量應大些。
專家點評
冬季手腳冰冷的原因有多種。中醫認為,當人體陽氣虛弱,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煦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故而怕冷。其中有些女性由于先天陽虛體質,素體陽氣虛弱,容易出現怕冷畏寒或感受寒邪;有些是脾腎陽虛,脾陽虛日久,波及腎陽不足,陰寒內盛導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癥狀。
無論是先天還是后天因素,都源于陽虛;“動則生陽”,王彥讀者推薦的方法值得推廣。通過按揉穴位,激發經氣,可以升發人體內的陽氣,發揮溫經通絡、活血化淤、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之功能,有助四肢溫暖、面色紅潤。只要認準穴位,按揉就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按揉陽池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腧穴。先以一手中指按揉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另一手交替進行。中醫認為,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按揉陽池穴能激發三焦經經氣,使身體暖和。按揉時間要長,力度要緩和均勻。
按揉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腧穴。用一手拇指按揉另一手的勞宮穴,感到掌心微熱時,換另一手交替進行。按揉勞宮穴有效激發手厥陰心包經經氣,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調節整體、抵御寒冷的作用。
按揉、拍打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每天早晚按揉或輕輕用力拍打兩側腎俞穴100次,有促進全身之陽、溫煦機體作用,使腰部發熱,能溫補腎陽,溫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
按揉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穴、下合穴。交替按揉左右足三里穴各100次,每日早中晚各1次。此穴是治療虛寒諸證、強身保健的要穴,民間也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補藥劑”的說法。
按揉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腧穴。每天用雙手拇指快速按揉雙側涌泉穴各50~100次,隨后按揉各腳趾數次,直至有熱感為度??梢詫δI、腎經及全身起到由下而上的整體性調節,溫煦機體。
溫馨提醒:①按摩手法應力度均勻,由輕到重,既要有滲透力又要讓人感到全身舒適。
②孕婦要禁用肩井、合谷、三陰交、昆侖及小腹、腰骶和髖部的穴位。
河南中醫學院 碩士生導師 王民集
教你一招
改善于腳冰涼小方法
①艾灸療法,灸關元、氣海、足三里、大椎、涌泉、神闕等穴,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散寒、溫補陽氣的作用。
②部分中藥可改善及預防手腳冰冷,如人參、黃芪、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肉蓯蓉、仙靈脾等。
③選用適合自己的補陽藥品。腎陽虛者選用金匱腎氣丸、全鹿丸;脾陽虛者選用理中丸;脾胃兩虛者選用濟生腎氣丸。
④多運動;泡溫泉;溫水泡洗手腳;補充維生素E;多吃堅果、胡蘿卜等溫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