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就是我們身體沒有檢查出疾病,但卻感覺異常不舒服或難受,就像身體的某個器官發生了問題。心病大部分是因為情緒波動而發生的,如生氣、悲傷、憤怒、憂郁、興奮、緊張、壓力大等。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勸告,“別生氣、別著急,別把自己氣壞了、急壞了”。有很多古老的諺語如“氣大傷身”“心病還需心藥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都形容情緒對身體功能的影響。
古老的經驗告訴我們,情緒會引起我們身體發生感覺異常,出現胸悶、心慌、胸痛、頭暈、腹脹、睡眠困難、食欲不振、胃痛等癥狀,嚴重時無法起床活動,生活不能自理。最常見的“心病”癥狀就是冠心病癥狀,研究顯示,80%的患者因此到心臟科就診。
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好的或壞的事情,引起思想情緒上的波動。一般來說,這種波動在2周左右都會逐漸緩解,如果不能好轉,就需要想辦法治療。怎么治療呢,一句善意的提醒“想開點,別鉆牛角尖”可以嗎?當然能好些,“良言一句暖三冬”。但是有很多患者反映,我挺想得開的,就是前胸不舒服,跟情緒沒關系,還是心臟有問題。事實上,發生“心病”由不得患者自己,不是說想得開病就好了。“心病”也是一種疾病,只不過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軀體異常,需要一些外力來幫助。
醫生的治療
“心病”患者很痛苦,他們常常多次求診于不同醫院的不同醫生,得到的答復都是“你心臟挺好的,沒有問題”。由于學科知識所限,心內科醫生常無法解釋患者感覺心臟非常不舒服的原因,患者因此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如果醫生否定心臟病的態度不堅決,或者意見不一致,或者夸大疾病的嚴重性,就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醫生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如眨眼、咂嘴、搖頭、皺眉等,有時候會引起患者的誤解。因此,醫生在與患者交談時,表情應自然,避免讓患者感到被隱瞞病情。
患者軀體的不適癥狀是真實存在的,并非撒謊,也不是杜撰。比如焦慮經常產生可怕的軀體癥狀,胸痛或氣短不一定就是心臟病。抑郁癥也并非患者意志薄弱或懶散,患者已在盡力試圖應付。因此,即使在明確可排除心臟病的前提下,醫生也不應對患者的癥狀斷然否絕,而是給予必要的解釋和疏導。
學習減少應激影響的技巧(不用鎮靜藥物)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對于有較多慢性癥狀主訴的患者,與一位固定的醫生定期做限時的會談,可以防止患者經常去急診。鼓勵患者練習放松的方法,例如緩慢而放松的呼吸,有助于減輕焦慮的軀體癥狀,緩解與緊張有關的癥狀(頭痛、頸部及后背疼痛)。
患者的自助
如果反復多次檢查都沒有查到心臟問題時,就要相信醫生的判斷,自己的心臟是真的沒有問題。
目前研究證實,焦慮、抑郁、慢性持續的應徼、精神緊張等,都會對心臟產生不好的影響,發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乏力、心慌等癥狀。如果引起患者情緒異常的環境持續存在,最好能在一段時間內改變一下所處的生活環境。工作壓力特別大時,就要想辦法暫時脫離工作環境。
同時,要強迫鍛煉自己,比如確立一個生活目標,創造積極向上的心態,爭取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溝通,讓他們理解自己;家人也要主動去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幫助患者度過難關。千萬不要認為患者意志薄弱或在裝病。家人朋友持續不斷的支持、關心和鼓勵,是矯治“心病”的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適當的運動,如走路、游泳、打太極拳等,保證充足的睡眠。
尋找到自己喜愛的活動或事情,學會放松和暗示方法。比如當與焦慮伴隨產生過度恐懼(例如感到心臟劇烈跳動就害怕自己是心臟病發作)時,提醒自己“我并不是心臟病發作,這是一次驚恐發作,它幾分鐘就會過去”;或者當心悸、胸悶時喝點水,和人說說話,躺著休息會兒,轉移一下注意力,都會對發作有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