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心身醫學認為,一定的心理、情緒活動與一定的軀體生理活動密切相關,強烈持久的不良心理情緒可引起軀體疾病發生,這就是心身病。它是病,但不是軀體病。部分患者表現出來軀體不適,應稱為“軀體形式心理障礙”。統計資料顯示,普通醫院就診的患者中,10%~30%有心理障礙,特別是在心血管門診,易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
老馮剛退休沒有多久,本應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可偏偏覺得自己患上了“冠心病”。總覺得心慌、氣短、胸悶,非得長出一口氣才能緩解。有時左胸部似針扎一樣疼痛,休息后加重,活動活動反而減輕。自認為是“心絞痛”,可服速效救心丸又不管事。到過多家醫院,看過多位專家,做過心電圖檢查、心臟彩超、24小時動態心電圖和活動平板檢查,都沒有異常。聽人說冠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雖然價格昂貴仍去做了,也沒有發現多大問題。醫生說不能診斷為冠心病,可老馮就是不信,仍然堅持吃各種治療冠心病的藥,凡有賣藥的“健康講座”他都參加,買了一大堆保健品,可都不管用。看病時他帶來一大摞各種檢查資料,還有他自己記的“病程記錄”,每項生活瑣事都記得非常詳細。表現憂心忡忡。
其實,老馮患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心神經官能癥。
心神經官能癥——算不上是“心臟病”
心神經官能癥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病,但不是軀體病,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臟病”,而是表現在“心”的神經衰弱,臨床多見。它是由于高級神經活動失調致使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一系列類似心臟病的癥狀。病理解剖上無心血管器質病變。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好發于女性,尤其是性情抑郁、內向的青壯年和更年期女性。具體病因不清,可能與個人體質、神經類型、行為特點、外周環境、遺傳基礎有關。一般來說,患者多性格脆弱、憂郁、焦慮、環境適應能力差。精神刺激、工作緊張、社會壓力大常引起發病。
值得注意的是,醫生不正確的誘導常是患病和“病情”久治不愈的根源。特別是把一般的胸痛似是而非地解釋為冠心病心絞痛,將一般并無意義的心臟雜音解釋為病理雜音,給患者套上“心臟病”的精神枷鎖。
臨床常見以下五類癥狀:
①心慌、心悸:自感心跳不正常,心跳快而強,常感心尖部蹦蹦跳。
②呼吸困難:自感氣不夠用,胸部憋悶,屋內人多擁擠或通風較差的地方容易引起發作,常常習慣性的長出氣后稍感舒服,有時發生在夜間。發作時喜坐起或起床開窗而在窗口深吸氣,但無缺氧表現。
③心前區痛:是最常見的主訴之一,與活動無關,常呈針刺樣、刀割樣,有時是燒灼樣痛,位于胸部左側或乳頭下方,部位常不固定,持續時間較長,幾十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緩解。
④神經官能癥的癥狀:全身乏力、易激動、多汗、手抖、手冷、尿頻。
⑤其他:疲倦、失眠、睡不深、多夢、眩暈、頭暈、頭痛等。特點是癥狀繁雜多變,安靜時加重,活動時反而減輕或消失,沒有有意義的陽性體征出現,化驗、心電圖、心臟超聲等無明顯變化。
心神經官能癥和其他神經衰弱一樣,常表現出多系統、多器官的癥狀,但心電圖、心超聲、運動試驗、心肌損傷標志物等都基本正常,可以排除器質性心血管病;仔細排除了各種器質性疾病后,就可以做出心神經官能癥的診斷。該病預后良好,但處理不當常常久治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更年期綜合征——莫誤診為冠心病
甲亢、消化系統病如食道反流、膈疝、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椎病等常被誤診為心臟病,但各有各的特殊表現,并不難診斷。值得注意的是,中年婦女常見的更年期綜合征也常被誤診為冠心病。
婦女到了絕經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內分泌腺發生暫時功能失調,激素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身體出現一系列變化和癥狀,最常見的是心跳忽快忽慢、血壓忽高忽低、潮熱忽來忽退,還會出現心悸、心律不齊、胸悶、出汗,甚至心電圖變化,應仔細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