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冠心病的類型不同,而且患者的主觀感受和描述有較大差異,患者常感到撲簌迷離,精神緊張,往往稍有憋氣、胸部不適,便被難以分辨的癥狀迷住眼睛,道聽途說或者看些資料,就懷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其實許多人是上消化道疾病、頸椎病、肋骨軟骨炎、膽道疾病、肋間神經痛等其他疾病的癥狀。同時,由于缺乏疾病的基本知識,患者也分辨不出患的是哪種冠心病,有些癥狀不典型的冠心病患者,常失去警惕而耽誤治療,危及生命。
冠心病的分型與癥狀
①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指確有心電活動、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謝等異常的心肌缺血證據,但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癥狀。這類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心肌梗死的機會和有心絞痛的患者一樣。
②心絞痛型: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暫時缺血與缺氧引起發作性胸痛、胸部不適,胸骨后的壓榨感、悶脹感,伴隨明顯的焦慮,持續3~5分鐘,常放射到左側臂部、肩部、下頜、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時心絞痛不典型,尤其在老年人,可表現為氣緊、暈厥、虛弱、噯氣。
⑧心肌梗死型: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或在此基礎上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的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使該支冠狀動脈供血的心肌出現嚴重且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導致缺血性壞死,稱為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心肌梗死時表現為胸骨后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也可放射至頸部、下頜、牙齒。但疼痛比心絞痛持續更久、更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惡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瀕死感,常持續20分鐘以上,可達數小時。
④缺血性心肌病型:由于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纖維化,產生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受損,引起心臟擴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常出現氣急、水腫、乏力等心力衰竭的表現,有的合并各種心律失常。
⑤猝死型: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痙攣或微循環栓塞導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紊亂,引起的嚴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發生心臟驟停,會導致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
冠心病常用的檢查方法
①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當患者病情變化時可及時捕捉其變化情況,無論是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電圖變化。
②心電圖負荷試驗:包括運動負荷試驗和藥物試驗。心絞痛發作時,可以記錄到心肌缺血的心電圖異常表現。對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
③動態心電圖:在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分析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的心電圖變化。可提高對非持續性異位心律、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
④核素心肌顯像:根據病史,心電圖檢查不能排除心絞痛時可做此項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可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的部位和范圍大小,提高檢出率。
⑤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可以明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范圍等,指導進一步治療所應采取的措施。可以對心功能進行評價。
⑥超聲和血管內超聲檢查:心臟超聲可以對心臟形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進行檢查,對室壁瘤、心腔內血栓、心臟破裂、乳頭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血管內超聲是一項新的檢查技術,可以明確冠狀動脈內的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
⑦心肌酶學檢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上根據肌鈣蛋白、血清酶濃度和特異性同工酶的升高等,可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
應根據各型冠心病的癥狀,結合常用的檢查方法來確診。但必須明確,盡管檢查方法很多,“金標準”仍是冠狀動脈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