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繼發性腎病綜合征逐漸為廣大患者所認知。腎病綜合征(NS)是1932年由Christian首先提出的,用來概括因多種腎臟病理損害所致的嚴重蛋白尿及其引起的一組臨床表現。現在多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于3.5克,并伴有低白蛋白血癥(白蛋白≤30克/升)、水腫及高脂血癥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和判定標準。
現代醫學根據病因不同,將腎病綜合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的診斷主要依靠排除繼發性腎病綜合征。因此,除了詢問病史、家族遺傳病史外,最好能進行腎活檢,作出病理診斷。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是腎小球疾病的常見表現,臨床上以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IgA腎病、腎小球局灶節段性硬化癥及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等病理類型最為常見。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的原因很多,常見有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腎病、狼瘡性腎炎、乙肝病毒相關腎炎,以及由腎淀粉樣變、新生物、藥物及感染引起的腎病綜合征。
1 過敏性紫癜腎炎:好發于青少年,有典型的皮膚紫癜,可伴有關節痛、腹痛及黑便,多在皮疹出現后1-4周左右出現血尿和(或)蛋白尿。典型皮疹有助于鑒別診斷。
2 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炎:好發于青少年和中年女性,依據多系統受損的臨床表現和免疫學檢查,不難明確診斷。
3 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以蛋白尿或NS為主要臨床表現,常見的病理類型為膜性腎病,其次為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等。其血清HBV抗原陽性,腎活檢切片中可找到HBV抗原。我國為乙肝高發區,對乙型肝炎患者,兒童及青少年蛋白尿或NS患者,應認真排除這種病因。
4 糖尿病腎病:好發于中老年,常見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發現尿微量白蛋白,以后逐漸發展成大量蛋白尿。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變有助于鑒別診斷。
5 腎淀粉樣變性:好發于中老年,腎淀粉樣變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發性淀粉樣變性主要累及心、腎、消化道(包括舌)、皮膚和神經;繼發性淀粉樣變性常繼發于慢性化膿性感染、結核、惡性腫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腎臟、肝和脾等器官。腎受累時體積增大,常呈NS。腎淀粉樣變性需腎活檢確診。
6 骨髓瘤性腎病:好發于中老年,男性多見,患者可有多發性骨髓瘤的特征性臨床表現,如骨痛、血清單株球蛋白增高、蛋白電泳M帶及尿本周蛋白陽性,骨髓象顯示漿細胞異常增生(占有核細胞的15%以上),并伴有質的改變。多發性骨髓瘤累及腎小球時可出現NS。上述骨髓瘤特征性表現有利于鑒別診斷。
腎病綜合征預后的個體差異很大。大量蛋白尿、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均可促進腎小球硬化,如長期得不到控制,則成為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此外,腎病綜合征存在反復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腎衰竭、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等并發癥,常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中醫早在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就有類似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論述,即水氣病篇所論述之“腎水病”。中醫認為,腎風病、消渴病等慢性疾病日久,或失治誤治,風、熱、瘀、濁、濕、毒等病理因素聚結于腎之絡脈,損傷腎體,使腎體受損,腎的生理功能與特性受到影響,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如腎不藏精,則大量精微物質如尿蛋白等漏出;腎不主水,則水液停聚機體局部,漸成水腫:腎不主氣化,則膀胱失司,小便不利,機體臟腑陰陽氣血失衡,血濁而不行;等。患者病久腎體虛、損、勞、衰,正氣日漸匱乏,身體日漸消瘦,精神萎靡。
現代醫學對腎病綜合征多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但存在復發率高和副作用大等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呂仁和教授在充分總結前賢們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來的臨床實踐體會,提出中醫藥“三段加減法”配合潑尼松治療腎病綜合征的治療思路,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不僅使不少單用西藥無效的病人獲效,而且減少了激素的副作用,對激素減量過程中的病情反彈以及停用激素后出現的不適癥狀,也有很好的作用。對激素不敏感或存在激素免疫抑制劑禁忌癥的腎病綜合征患者,則主張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本虛辨證型、邪實辨證候的思路,根據患者標本緩急的具體情況選方用藥。觀察發現,只要治療得法,常常可以取得顯著療效。當然,治療的重點應該還是保護腎功能,阻止或延緩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