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別名異丁苯丙酸、異丁洛芬等,屬于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藥類非處方藥,安全性較高,副作用低。除了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布洛芬口服常釋劑型外,還有布洛芬緩釋膠囊、布洛芬混懸液、布洛芬顆粒、布洛芬混懸滴劑等,在很多抗炎止痛、感冒等很多復方制劑藥中也含有該成分,常用于下列疾病。
關節炎可緩解急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軟組織風濕的發作,并可長期服用。
疼痛用于緩解輕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科、產科、矯形手術后的疼痛以及軟組織運動損傷后引起的肌肉、骨骼疼痛,也可緩解頭痛、滑囊炎、肌腱炎等非類風濕性關節炎性疼痛。
痛風對痛風具有鎮痛和抗炎作用。
痛經對原發性痛經及宮內異物(如宮內節育器)引起的繼發性痛經,除緩解疼痛外,還能減少月經失血量。
退熱主要用于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高熱。
布洛芬在治療上述疾病時,具有三大優勢:⑴相對安全。在所有的解熱鎮痛抗炎藥中,世界衛生組織僅推薦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和布洛芬作為安全有效的解熱藥應用于兒童,在正常合理用藥的前提下,它是可以放心服用的。⑵控制持久高熱的效果好。在體溫高于39.2℃時,布洛芬比同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更有效,且退熱時間較之更持久。因而布洛芬多用于持續高熱不退。⑶鎮痛作用強。布洛芬的鎮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6~32倍,可用于各種關節炎、牙痛、術后疼痛及癌癥的止痛。
布洛芬與其他解熱鎮痛抗炎藥物一樣,都有引發胃腸道等不良反應的副作用。這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與劑量很密切。在小劑量、短期用藥的前提下,不良反應相對要少很多;但長期、大量應用時,發生胃腸道等不良反應的幾率就會增加。因此,在應用布洛芬時,關鍵是如何科學服用,還必須參考年齡、體重等指標。成人用藥最大限量一般為每天2.4克,其中用于抗風濕時,每次0.4~0.8克,每日3~4次,類風濕性關節炎比骨關節炎用量要大些;用于輕或中等疼痛及痛經的止痛,每次0.2~0.4克,每4~6小時一次;用于長期止痛的關節炎患者每日用量超過2.4克,要在醫師或執業藥師的指導下用藥。小兒口服常用量,每次按體重5~20毫克/公斤體重,一日3次(24小時內不得超過4次)。
布洛芬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系統癥狀,從腹部不適到嚴重的出血或使消化潰瘍復發;有少數人會發生過敏性反應,如皮疹、皮膚瘙癢;對易感者能引起哮喘發作、支氣管痙攣;長期大劑量使用時可發生腎損傷;肝毒性作用輕微,偶有肝功能減退,轉氨酶升高。因此,消化性潰瘍患者,過敏性鼻炎、哮喘患者,腎功能不全者,心臟病患者或患其他疾病的老人,不宜服用布洛芬,尤其不宜長時間服用。
此外,在服用布洛芬時連用以下藥物或食物,會產生不良反應,應予注意。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妥布霉素和慶大霉素等,是有腎毒性的藥物,布洛芬與這類藥物聯用可能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短期內(有的患兒用藥僅一天)就出現腎功能損傷,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不可逆腎衰竭。
阿司匹林 布洛芬與阿司匹林同用,可能會減弱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護作用。
口服降糖藥 布洛芬和口服降糖藥同服,能增加口服降糖藥的血藥濃度,相當于增加了降糖藥的劑量,嚴重者可誘發低血糖昏迷。
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等,能誘發胃腸道潰瘍,合用布洛芬會加重腸道發生潰瘍的危險。
酒、咖啡 布洛芬對胃黏膜有較大刺激性,與咖啡同用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對胃黏膜的刺激,甚至誘發胃出血、胃穿孔。與酒同飲會增加胃腸道副作用,增加潰瘍風險。
另外,長期與對乙酰氨基酚同用時可增加對腎臟的毒副作用;與肝素、雙香豆素等抗凝藥同用時會增加出血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