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下來,父親退休已十幾個年頭。快七十多歲的人,精神矍鑠,嗓音洪亮,行走如風。他認真研讀一些養生理論,結合自身實際摸索出養生三訣,踐行數年,效果很好。
不偷懶
父親一直是個閑不住的人。在崗時,父親忙完了工作忙家務,這點母親特別欣賞。雖然有時幫倒忙,但比那些一到家就擺“大老爺”架子的男人強多了。不過,雖然手腳不閑,到了午休的時間,天大的事也要放下。每晚十點準時就寢,一躺下去就鼾聲如雷,睡眠質量高。父親稱這為勞逸結合,動靜相宜,有利于身體機能的調節和休養。
生命在于運動。退休后不少老人喜歡靜養,可父親不偷懶,主動找事做。明明訂報可以送到家門口,可他不管刮風下雨,堅持到外面買報,這樣強制自己動起來。逛逛公園,找一幫老人議議報上的時政大事,順便把菜買回來。以前他還扛過煤氣罐,現在有些力不從心,但買些米提些重物可以鍛煉臂力。他覺得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不愛動是老人健康的大忌。
不吃剩
幾十年來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父親和母親在生活中達成了很多默契點,但唯有一條不讓步,即使以前經濟不寬裕,但飯菜不吃剩的,暖瓶里不裝隔夜水。母親一貫節儉,為此跟他發生過不少爭執,但父親說他是聽一位老中醫這么說的,后來在醫學雜志上找到理論加以佐證,這樣做是為了一家人的身體健康著想。
退休后兩老在一起,飲食更簡單,更有條件講這個。頭天列出菜譜,有干有稀,葷素搭配,即使最愛吃的菜也不暴食。飯量和菜量恰好,實在吃不完就倒掉。冰箱除了冬夏季,里面幾乎沒剩菜。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剩菜熱熱里面的營養幾乎破壞殆盡,儲存的過程中總歸會接觸到細菌。吃多少做多少,也可以節省開支,不會造成資源浪費。母親也接受了這個“理”。
不養寵
現代都市一部分老人為了消除精神上的孤獨,喜歡養寵物。而父親則不同,他認為大多數人都是“粗養”,有種跟風的心理,弄得不好反倒會傳染疾病。尤其是那些與寵物“親密接觸”,甚至抱著貓狗睡覺的行為極不可取。
雖然不養寵物,但父親喜歡種花,相比之下,植物幾乎沒有情感上的糾葛,觀賞它們姹紫嫣紅、滿目綠色的景象更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總之,老人想長壽,關鍵要豁達,性情上要開朗,懂得取舍,把那些可能危及健康的外界因素排除出去。有病不要硬扛著,及時就醫。
父親的養生觀有些怪,但有一定的道理。他祝愿天下的老年朋友安享晚年,每天都擁有快樂和幸福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