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痛的教訓
7歲的小明在外面玩得滿頭大汗,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瓶“汽水”,抓起瓶子就喝。誰知竟如同吞了一團烈火,痛得他連話也說不出來了。原來瓶中裝的是舅舅準備用于清除舊漆的氫氧化鈉溶液!剎那間小明的口腔和食管黏膜受到嚴重灼傷,當即被送進醫(yī)院。但痊愈出院后災難并未結(jié)束,小明覺得吃東西咽不下去,每頓飯都要吃半天,人也日漸消瘦。鋇餐造影發(fā)現(xiàn)小明的食管下段有一瘢痕引起的狹窄區(qū)。在食管鏡的配合下,醫(yī)生用食管擴張器對狹窄部位做了多次擴張手術(shù),前后花了一年多時間,小明才擺脫了病痛的折磨。
9歲男孩小強,也是服用“汽水”引起了食管燒傷,原來那瓶里盛的是他爸爸洗車用的氫氧化鈉溶液。經(jīng)醫(yī)務人員的急救和治療,小強食管灼傷的創(chuàng)面很快愈合了。但局部瘢痕的形成,使他同樣擺脫不了頑固的后遺癥——食管瘢痕性狹窄的困擾。先后做了食管鏡檢查術(shù)、食管順行擴張術(shù)、胃造瘺術(shù)、食管循環(huán)擴張術(shù)等多種手術(shù),病痛折磨了他兩年之久。
食管化學燒傷一般都是由于誤服或故意吞服強酸或強堿性溶液而引起的,較常見的強酸有硝酸、鹽酸、硫酸;強堿有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等。這些強腐蝕劑沾到身上可“燒”破衣服、灼傷皮膚,吃進嘴里后果更為嚴重。武漢一歲零7個月的男孩杜某,把父母放在窗臺上準備洗東西用的一瓶濃硫酸誤認為是糖漿,張口便喝,頓時又吐又哭。在家照看孩子的爺爺奶奶趕緊將孫兒送往醫(yī)院,但最終未能挽回患兒生命。
搶救和預防
對誤服了強酸、強堿的病兒必須立即救治,盡量縮短腐蝕劑在食管和胃里的停留時間。對服堿者盡快給其服醋、2%醋酸、桔子汁或檸檬汁、橘子汁等,每次服100~200毫升,反復多次;服強酸者應及時飲水稀釋,再用肥皂水、氫氧化鋁凝膠或稀氧化鎂乳劑沖洗。
忌用碳酸鈣或小蘇打中和強酸,以免產(chǎn)生大量二氧化碳,引起胃脹痛或胃穿孔。經(jīng)上述急救后,再給病人服一些牛奶、蛋清或食用植物油,盡快送往醫(yī)院治療。對誤服的小孩,切不可打罵、恐嚇,應耐心詢問情況,否則小孩哭鬧,不但不能了解真情,耽誤搶救,還會加快腐蝕劑吸收,增加急救的困難。
防止誤服事故的發(fā)生,關(guān)鍵在于思想重視,措施落實。家庭使用酸堿等腐蝕劑時切忌用飲料瓶、茶杯或碗、盆等餐具盛放,盡可能即時用完。如果一時用不完,應在容器上貼好標簽,妥善保管,不可隨意放置在小兒伸手可及之處,亦不可放入碗櫥或其他存放食品和藥品的地方,以防發(fā)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