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發表的一項包括亞非兩大洲多個國家的大型卒中研究(INTERSTROKE)結果顯示,90%的卒中風險可以歸因于10項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腹型肥胖、不合理飲食、日常體力活動少、2型糖尿病、大量飲酒或酗酒、心臟疾病、載脂蛋白B與載脂蛋白A1比值、心理應激或抑郁等,其中34.6%的卒中可歸因于高血壓。可見預防腦卒中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控制高血壓是最重要的一環。
血壓控制——預防腦卒中的首要任務
目前,我國腦卒中年發生率高達185~219例/1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為200萬例,已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人口致殘和致死的第一位原因。預防腦卒中的關鍵和緊迫任務是血壓控制。《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明確指出,收縮壓增加10毫米汞柱,卒中風險即升高49%;舒張壓每升高5毫米汞柱,卒中風險升高46%。但2009年的調查顯示,國內高血壓的總體控制率僅為31.1%,因此,提高降壓治療水平是預防腦卒中的首要任務。
基于大量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國內相關指南確定的降壓目標值為≤140/90毫米汞柱,理想目標應≤130/80毫米汞柱。
長效鈣拮抗劑——降壓藥中的佼佼者
選擇何種降壓藥更有利于降壓和預防腦卒中?最近的研究顯示,理想的降壓藥不僅能使降壓達標,并能使降壓過程平穩、適度,包括降壓過程的低變異性,以及有效避免交感神經的激活等因素。
那么,在現有的幾大類降壓藥中,哪種藥物能更有利于腦卒中的預防呢?循證醫學研究的結果顯示,長效鈣拮抗劑(CCB,以硝苯地平控釋片及分子型長效CCB氨氯地平為代表)預防卒中及冠心病風險作用最為顯著。
首先,它確能顯著降低長時間血壓的變異性,而血壓變異性正是腦卒中的強預測因子。反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則可增大血壓變異性。長效CCB更適合于以高鹽、并呈明顯容量依賴性特征的中國高血壓患者。
其次,中國卒中患者以缺血性卒中為主,其病理學基礎多為動脈粥樣硬化。研究證明,長效CCB對頸動脈和冠狀動脈等不同血管床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是完全一致的,且明顯優于ACEI。
第三,長效CCB具有平穩、適度降壓的特性。卒中患者的降壓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權衡年齡、頸動脈狹窄程度和其他危險因素,在保證心、腦血流灌注前提下,使病情不同的患者血壓平穩達標。一項國際降壓研究發現,中重度高血壓(平均血壓為173/99毫米汞柱)與輕中度高血壓(平均血壓為151/85毫米汞柱)這兩類不同的高血壓患者,經過硝苯地平控釋片單藥長期治療后,血壓分別下降至138/82毫米汞柱、137/78毫米汞柱,有力地證實了長效CCB對不同程度高血壓患者均可實現適度降壓。研究還觀察到,長效鈣拮抗劑能實現24小時平穩降壓,并有效控制血壓晨峰,降低心血管事件。研究認為這與硝苯地平控釋片長期應用不激活交感神經有關。
第四,研究表明,經1~3年治療,硝苯地平控釋片可有效延緩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從而證實了它具有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大型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硝苯地平控釋片可使冠心病患者中致殘性卒中發生風險降低22%,使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致殘性卒中發生風險降低33%。任何卒中和短暫型腦缺血發作風險降低28%。
當然,用藥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相關鏈接
血壓變異性
隨著機體內穩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人體血壓水平一直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這一現象被稱為血壓變異性。血壓變異性越大,提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