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瘙癢
瘙癢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癥狀之一,近年來發現,神經營養因子及相關神經肽、受體等缺乏,導致機體代謝障礙和血管神經損害,引起皮膚粗糙和瘙癢,皮膚麻木,以及疼痛、發冷,有蟲爬或襪套樣感覺,或有針刺樣疼痛,或有灼燒樣疼痛,等,嚴重時還可伴有感覺減退,肌肉萎縮和肌力減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治療糖尿病瘙癢,不能僅僅局限于皮膚科用藥,既要糾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高血糖,還要給予B族維生素等神經營養素,改善神經血流,清除氧自由基,等。只有既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又治瘙癢,標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肝膽病與瘙癢
人在正常進食時,刺激膽囊收縮,使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若肝內膽汁郁積,膽汁反流入體循環,血液中膽鹽濃度增加,沉積于皮膚,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皮膚瘙癢,嚴重時伴有皮膚黃疸。
治療肝膽病皮膚瘙癢,首先要選用改善肝功能的藥物,同時還要選用降低血中膽鹽濃度的藥物,如消膽胺、利福平、苯巴比妥等,對緩解或消除瘙癢具有很好的療效。又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孕期也常常會出現皮膚瘙癢和黃疸癥狀,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學者認為與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增高有關。肝臟對膽紅素和膽酸的代謝受雌激素水平的影響,會引起母體高膽酸血癥。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還會引起胎兒早產、胎兒窘迫及胎兒死亡。有些孕婦僅有腹壁皮膚瘙癢,是由于懷孕期間腹壁過度拉伸,出現妊娠紋,腹壁的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的緣故,并非膽汁郁積,應予以鑒別診斷。
慢性胃炎與瘙癢
慢性胃炎瘙癢的特點是對稱性遠端肢體瘙癢,皮膚麻木,嚴重時可伴有深感覺障礙、共濟失調或步態不穩。瘙癢的原因是富含壁細胞的胃體黏膜萎縮,導致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所引起的。正常情況下,胃體黏膜壁細胞分泌內因子,內因子為一種糖蛋白,它與維生素B12結合成復合物,使維生素B12不被消化道里的水解酶水解,該復合物到達回腸時被吸收。慢性胃炎病人血液中存在自身抗體,如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自身抗體攻擊壁細胞,使壁細胞數目減少,內因子缺乏,導致維生素B12吸收障礙。維生素B12在機體參與造血和神經髓鞘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故胃炎引起的維生素B12缺乏會導致機體貧血和神經系統障礙,引起瘙癢,在治療胃炎基礎上,應及時補充維生素B12和神經營養藥,才能治療瘙癢癥狀。
尿毒癥與瘙癢
尿毒癥皮膚瘙癢常常伴有皮膚干燥,皮膚脫屑,肢端襪套樣分布的感覺喪失,也可有燒灼感或疼痛感,深反射遲鈍或消失。PTH是最主要的尿毒癥毒性物質之一,PTH可引起高血鈣癥,皮膚鈣化和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瘙癢。也有學者認為瘙癢與尿毒癥患者脂蛋白異常和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因此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治療該病要及時糾正高鈣血癥,減少尿毒癥毒素的蓄積,調節脂蛋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對尿毒癥的治療及皮膚瘙癢的緩解具有明顯的療效。
甲狀腺病變與瘙癢
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瘙癢,是由于皮膚的血液循環加快,皮膚溫度增高,導致皮膚發癢,以睡覺后瘙癢更劇為特點。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所引起的瘙癢,常因PTH升高,血鈣增加,沉積于皮膚可引起皮膚瘙癢。治療甲狀腺病變引起的瘙癢,一方面治療原發病,另一方面降溫和降低血鈣等,從而緩解瘙癢癥狀。
瘙癢還可見于其他諸多疾病,如某些腫瘤等。治療皮膚瘙癢,不能局限于皮膚,應當考慮到引起疾病的原因,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