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聲明一點,能看見多遠與能看清楚多遠,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只要是光線進入了你的眼睛,就都可以算作被你看到了。而這些光線被眼睛接受之后,能否變成清晰的影像,這就要由眼睛所接受的光的量來決定了。人眼的瞳(tóng)孔相當于一個直徑為4毫米的圓面,而天文望遠鏡的功用就是增加眼睛這個“圓面”的面積,讓它能接收到更多的光。接收的光越多,看見的圖像就越清晰。所以,用天文望遠鏡能看清楚多遠之外的天體,是由望遠鏡的鏡片口徑來決定的。
放大倍數并非越大越好
噢,這下我們可知道啦!下次買望遠鏡,就挑鏡片口徑大的買!嘿嘿,慢著,我還沒說完呢。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根據天文學家長期觀測的經驗,望遠鏡的最大放大倍數不會大于鏡片口徑的1.5倍。比如說,用口徑為100毫米的望遠鏡,在比較晴朗的天氣里觀測天空,也只能把天體放大到125倍。如果是觀測像金星、木星這樣較明亮的天體,也許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不過,被望遠鏡放大了許多倍的圖像雖然更大了,但也更暗了。同時,大氣中的抖動也會被同時放大,所以口徑過大的望遠鏡其實會使影像更模糊。
一般市面上賣的天文望遠鏡,放大到100倍左右,就可以觀察到火星表面、土星、木星、月球和其他星星。如果是觀測太陽的黑子,就要用大望遠鏡才能看清楚了。另外,望遠鏡的觀測距離除了和鏡片口徑有關,設計、加工,包括安裝和調校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大家不太注意的支架,其實特別關鍵。一定要有一個不會因風吹而抖動的支架,上面的望遠鏡才能架得穩,看得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