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研活動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基于日常保教工作而開展,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密切相關,能夠促使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進行自覺的學習、探討和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園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借助教研活動平臺,開展豐富的教研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一、以常規教研提高教師的自覺質疑和釋疑能力。
在教師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中,要不斷地提高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自覺質疑能力和釋疑能力。首先要讓教師能以自身的教育實踐為研究的核心內容,以生動的案例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式,探討、研究、解決日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教學難題、熱點問題等,不斷地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因此,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組織與指導能力,我們進一步地強化了教研活動的目的性和實效性,讓教師真正地參與教研活動,以教研的落實提高教師自覺質疑和釋疑的能力。
(一)制度先明確——為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提供活動保障。
制度的執行是為了規范、約束教師的行為,讓教師形成良好工作、學習習慣。通過制度的保障,讓教師能經常性地參加教研活動,從而讓教師變被動為主動,能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教研活動中。如:每學期初,我們針對新學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新學期教研工作具體要求”,明確地規定了教研活動的時間、教研活動時教師的注意事項等,促使教師們形成良好的教研工作常規和工作習慣:準時到位、準備到位、思考到位、討論到位、記錄到位。為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先行條件,為提高教師的質疑和釋疑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內容先知道——為教師質疑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思考依據。
為了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能積極的思考,在期初便安排好了每一周的教研內容。活動前,負責人先將教研活動的提綱發給大家,便于老師有目的、有準備地參與教研活動。同時,鼓勵老師敢于質疑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在自己類似的教育實踐中尋找問題,嘗試解決,并與他人討論、碰撞。這樣,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學會質疑,逐步提高了教師對教育行為、教育現象觀察的敏感性和敏銳性。
(三)問題先思考——為提高教師的釋疑能力奠定基礎。
如上所述,教師學會了質疑,提高了對教育現象的敏感性和敏銳性。那么有人質疑必須有人釋疑,因此,為了激發教師的思維風暴,提高教師的釋疑能力,在教研活動開始之前,根據教研的計劃和重點內容向老師拋出問題,讓老師在參與研討過程中帶著問題先思考。這樣,有助于教師更廣泛地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通過借鑒獲得啟發,在碰撞中達成共識,從而提高自己設計活動的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而作為參與教研活動的老師對要研究的問題一定有所了解:這是哪一類的問題,是否遇到過,是否能分析,還有那些疑慮……對這些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可以提出自己質疑的問題。這樣,讓老師通過質疑、討論、釋疑,有效地提高了教研活動的質量,也提升了教師分析教學案例、歸納教育規律、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
比如,針對“教師在游戲中如何進行角色轉換?”這一話題,教師們通過在觀摩中看到這樣兩個案例:案例一,新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缺乏促進游戲情節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當小班娃娃家游戲出現簡單重復的“煮飯”情節時,新教師便以顯性指導者的身份加以干預,幼兒的游戲雖然得以進行,但狀態卻沒有先前的輕松與自然:案例二,老教師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更善于觀察。大班的角色游戲采用一個游戲主題,打通班界,開展綜合性角色游戲的方式,從游戲的模式、幼兒的交往面都發生很大的改動,幼兒在新型的游戲模式中積極參與,不斷擴展出新的游戲情節,當孩子們為“房地產商”蓋的“房子”出現“質量問題”的時候,雙方發生了爭執,此時,老教師先是很冷靜地在一邊觀察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游戲情節發展的方向,直到孩子的確需要幫助了,老師才以“值班經理”的身份介入,在游戲中順利解決了“客戶”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問題解決后,老師又適時地退了出來。這樣,孩子的游戲既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又能在游戲中學會如何與同伴相處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以上觀察到的現象,老師討論了“教師在游戲中如何進行指導身份和指導策略的調整”,新老教師之間互相碰撞,一方質疑,一方釋疑從而形成比較統一的意見,有效地提高了教研活動的質量,提升了教師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常規教研的多樣性提高教師互動學習和研討的能力。
形式單一的教研活動會讓人乏味,失去參與教研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為了保持并進一步提高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將幾種教研活動的形式進行有機的結合,讓教研活動充滿生機。
(一)案例分析,互動學習。
案例分析是一種教師互動的學習方法,它把實踐中的典型教學或教研活動作為研討內容,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對案例或活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評論,在不斷地反省、修正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同類問題的經驗,有助于教師拓展思路、轉變觀念,形成自己新的認識。
日常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用得較多的是案例分析。如:開展幼兒各種能力發展情況的案例分析學習活動。我們先制定觀察幼兒發展情況的測查指標,再組織老師學習指標的使用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同時拋出研討的關鍵問題,再由老師分組進行自由觀察,分析幼兒的發展情況、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研討交流時,每人對自己的想法加以說明,然后進行篩選、歸納、整理。這種研討是一個將反思、交流學習和研究整合為一體的過程。從中,老師不僅能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能成為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并能從中探討出最佳教育方法。如此,將有效地促進教師對教育行為的反思和認識,使教育理論與實踐行為走得更近。
(二)師徒結對,逐層帶教。
這是一種經典的傳、幫、帶的教和學的方法,它通過一幫一的形式,引導教師共同學習、進步、成長。新教師跟經驗教師,經驗教師學專家教師。通過直接觀摩、學習教學策略、親身體驗可操作的教學方式方法,模仿、消化和吸收,提高和改進教育方法。同時,師傅們也傾自己所能給新教師無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即激發了新教師學習的欲望,也激發了老教師再學習、再充電的緊迫感,讓兩者在互帶、互教中互相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另外,我們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利用本園現有的師資力量開展“教師培訓部”活動,即:分教齡、分興趣愛好、分科目等進行培訓;成立聽課小組,即委派幾位業務能力較好的老師成立聽課小組,以隨機聽課的形式進行蹲班指導;提倡學科帶頭人,開展分享式備課活動;借助外來力量提高師資力量,開展暑假培訓等。總之,能者為師,我們挖掘一切可用能源點燃老師的智慧之光。
三、以常規教研的深入化延伸,提高教師提煉總結和更新的能力。
教研活動以后,我們還引發教師在進行更多更深入地思考、反思和調整,并對教研的各種材料進行梳理、歸并、總結和提煉,讓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實踐。
(一)讓教研成效延伸到日常教學中,提高教學的質量。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開放性的、延續性的,不是停留在每周一次的集中的日常教研活動中,應將每一次教研活動所產生的成效延伸到教師一日的教學工作中的,使教師在集中教研活動中所產生的反思、調整策略伴隨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進一步的延續,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讓教研成效延伸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中,提煉教師的總結能力。
在有價值的教研活動后,我們還要讓老師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在教育實踐中進行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實踐的合理化、最優化。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幼兒教育的發展,根據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不斷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檢閱自己、發現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促進自己發展,為下一次的活動提出整改的措施,這樣不僅總結了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教師的書寫能力。因此在教師們對自己的經驗、收獲不斷整理歸納的時候,就逐漸地生成了有價值的專業書面材料,有利于對以后的教研、教學工作起到借鑒的作用。這樣,不但提煉了教師的總結能力,也讓教師的教研、教學工作更具有創造性,更體現其價值。
(三)讓教研成效延伸到教師的教育理念中,加速教師的更新能力。
教師們通過參與幼兒園教研活動,更深入地理解了《綱要》的精神、提高了各種能力。在觀摩、交流、研討等活動也吸收了新的教育思想,更新了新的教育觀念,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但真正要把在教研活動中的新觀念、新認識內化為自己的教育觀念,演變成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能力,還要靠教師不斷地學習、反思、總結。只有適時總結反思、提煉、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使自己從一個平臺躍上另一個更高的平臺。因此,幼兒園“常規教研活動”這一平臺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讓教師在這一平臺上互相碰撞、廣泛吸收、及時總結、加速內化,讓教研成效延伸到教師的教育理念中,才能有效地加速教師新的教育觀念的更新能力。
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全園教育質量的關鍵,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而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需要我們立足于幼兒園的日常教研活動,因此,我們要懂得并善于借助幼兒園教研活動的平臺,有效地促進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丹尼斯·沃克拉迪,美國教學創意手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王景英,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閻承利,教學最優化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