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號,高考完畢的孩子們開始籌劃如何度過假期,姜滅平卻在媽媽的陪伴下走進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基地。面對心理咨詢師,姜媽媽聲淚俱下:“求求你幫幫我兒子,他連高考都不參加……”
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讓人扼腕嘆息。
1992年12月5日,這一天姜芳翎終生難忘,懷孕的小三找上門來,哭著求她成全。姜芳翎怒火中燒,把丈夫張萬平趕出家門。那天,兒子才出生十四天。
性情剛烈的姜芳翎恨死了這個她曾經深愛的男人,她發誓永遠不讓他見兒子,也不讓兒子認這個父親,并給兒子起名姜滅平。尤其是當她聽說,小三和前夫組建家庭并生下兒子張小文以后,她有了“滅平”方向:讓兒子姜滅平處處比張小文強。也就從那時起,她為兒子制定了嚴格的成才計劃。
姜芳翎時刻關注張小文,她了解到張小文進了幼兒園,沒有學習任何特長,于是,她把姜滅平轉到最好的幼兒園,讓他陸續學習繪畫、圍棋、書法、電子琴、英語、游泳、滑冰、跆拳道……4歲起,姜滅平就開始榮獲各級獎勵證書,這讓姜芳翎非常高興。
只是一名公務員的姜芳翎,收入有限,為了能掙夠兒子上培訓班的錢,她開始當槍手——只拿錢不署名的寫手。每天哄睡兒子后,她都要寫到半夜。看到兒子小小年紀就把一個個獎項捧回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英語說得異常流利,滑起冰像職業運動員一樣好……姜芳翎夢想著揚眉吐氣的那天:兒子考上名牌大學,張小文卻失業在家,她就把兒子領到張萬平面前,看看他無地自容的樣子。這個夢想成為姜芳翎的精神支柱。
上小學的姜滅平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媽媽,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比張小文強?我們班小明的爸媽也離婚了,可他爸爸媽媽家都可以住,為什么我不能去爸爸家?不能見爸爸?還不能和爸爸說話?”
面對長大的兒子,姜芳翎繼續灌輸著自己的仇恨:“那個原本應該是你爸爸的男人張萬平,背叛了媽媽拋棄了你,他是你我一生一世的仇人。你要比他的兒子強,這是打敗他的最好方法。”
初二下學期,張小文的成績突飛猛進,這讓姜芳翎緊張不已。她一再給姜滅平施壓:“記住,永遠要比張小文強!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對不起媽媽,是永生永世地對不起媽媽!”為了把兒子上學放學路上的時間節省出來,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每天給兒子搭配各種營養餐、與兒子一起學習。看到媽媽如此辛苦,每天寫稿到深夜,姜滅平一再暗示自己,絕不能讓媽媽失望,不能傷媽媽的心,可是他卻開始懼怕考試,平時會做的題,一旦考試時就不會了。
2008年7月中旬,當姜芳翎聽說張小文和兒子同時被一所普通高中錄取的時候,她一下子癱倒在地。
整個高中時期,姜芳翎以各種方法給兒子施壓。很多時候,姜滅平坐在窗口看到操場上張小文跟同學們打球,那明媚的笑容讓他羨慕,他也很想跟弟弟一起打球,可是媽媽的話讓他望而卻步。
在媽媽施加的山一般沉重的壓力下,姜滅平情緒日趨低迷,對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考試對他而言,更是沉重的負擔。除了做媽媽復仇的工具,已經有獨立意識的他卻找不到自己的目標。看著姜滅平的名次一次次退后,張小文的成績日漸上升,姜芳翎如發怒的獅子,揪住兒子就是一陣狂罵:“等著你的畜生爸爸和弟弟看不起我吧……”看著暴跳如雷的母親,姜滅平渾身發抖,跑進房間竟不由自主地打著冷顫,十幾分鐘都無法控制自己。
姜滅平越來越害怕考試,每次考試前都拉肚子、頭痛,考試時莫名地緊張。2011年4月初高考前的模擬考試,姜滅平竟暈倒在考場上。經醫生檢查身體并無大礙后,姜芳翎認為是兒子故意放棄考試,與她抗爭。她哭鬧著把兒子的臉抓破了,并揚言如果姜滅平考不上重點大學,不及張小文考得好,她就自殺。
2011年6月7日早上7點半,姜芳翎陪著兒子來到高考考場,她握著兒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十八年來,媽媽就等這一天了,你一定要把張小文壓下去,我們揚眉吐氣的日子就要來了,到時候我要拿著你的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朝你畜生爸爸臉上吐唾沫!”在憧憬里游弋的姜芳翎卻沒發現,此刻的姜滅平渾身冰冷得打顫,在進場鈴響的那一刻,他掙脫母親的手,跑掉了。姜芳翎無比驚訝,看著大批涌向考場的學生,不知所措。她固執地以為這是兒子給她開的一個玩笑,考試結束,兒子就會從考場里走出來,然后告訴她考得非常好……
她在考場門口等到天黑,直到大腦一片空白。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家的,當她看到兒子正在床上睡覺,她抱住兒子問考得怎么樣,看到姜滅平一臉的淚她才終于相信,兒子真的沒有參加考試。
專家點評
張海風(南京森知心理咨詢中心):當遭遇重大的創傷或人生變故發生時,一個人選擇如何去看待、面對和處理,是有深層的心理根源的。恨說到底是怕,是恐懼的一種表現,在姜芳翎看來,婚姻就是一切,她在婚姻里,沒有獨立的自己,以至于她不能面對婚姻的失敗,必須要成為一個已經兩敗俱傷的局面中的“贏家”,不惜占有兒子的生命去彌補自己的失敗,去驗證自己的成功。這種對占有的過度需求,對證明自己的固執追求,正反映了她內心安全感的極度缺失。而現在,這種缺失和恐懼又遺傳般地把傷害和毀壞帶到了兒子年輕的生命中。與其說,她兒子需要心理疏導,不如說,她自己的心靈才是那個更強烈地哭喊著求助的聲音。
在仇恨的壓力下,姜芳翎采取極端行為,不僅讓自己有了心理障礙,還嚴重影響了兒子的心理健康,使他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母親的工具,產生了嚴重的青春期適應性障礙,進而產生了考前焦慮癥和考試恐懼癥。要想讓兒子恢復心理健康,姜芳翎第一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不要再“滅平”, 讓兒子和父親、弟弟建立起真正的親情關系。如果能做到,他的心理障礙很快就會消除。
從更深層次上分析,中國社會的傳統心理認為子女的生命并非一個單純獨立的生命存在,而更大程度上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應該背負起上一代賦予的期望和使命。在姜芳翎的眼中正是如此:兒子的生命是屬于她的,她掌握著兒子生命的所有權,所以兒子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自然地被她的仇恨所定義。這也是中國大多數父母所認為的。其實,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從屬于誰,也不該受命于誰。姜芳翎若能認識到此,她和兒子都將會重新擁有一個幸福的開始。
(編輯張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