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學提倡學科綜合,即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表達能力最豐富、也是音樂性最強的語言之一;音樂中的歌唱,是一種經過加工了的語言藝術,是把歌聲和語言結合起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筆者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將漢語與音樂的節奏、速度和旋律等最基本要素有機結合,讓學生從中感受漢語的音韻美,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讓語言節奏化
在漢語言中,語言的節奏美是普遍存在的,這也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歌曲教學時,可讓學生用漢語的自然節奏朗讀歌詞,使其感受語言的自然韻律。然后讓學生以不同的節奏類型來劃分歌詞,改變歌詞原來的自然韻律。當學生再朗讀時,就能體會到漢語不同的音韻美。
如《小白船》這首歌,其歌詞是:“藍藍的天空銀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游玩。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按漢語的一般韻律來劃分,其節奏應該是2/4的節奏型:藍 藍的 天 空︳銀 河里︳有只小白︳船 –︳船 上 有 棵︳桂 花樹︳白兔在游︳玩 -︳槳 兒 槳 兒︳看 不見 ︳船上也沒︳帆 –︳飄呀︳ 飄 呀︳飄向︳西 天 ‖ ……這種節奏朗讀起來雖然很有律動感,但缺少“小白船”的搖曳意境。當我們把這段歌詞改為3/4的節奏型:藍 - 藍的︳天 - 空︳銀 - 河︳里 --︳有 - 只︳小 – 白︳船 --︳---︳船 - 上︳有– 棵︳桂– 花︳樹 --︳白 -兔︳在 -游︳玩 --︳---︳槳 - 兒︳槳 - 兒︳看 -不︳見 --︳船 - 上︳也 - 沒︳帆 --︳-- -︳飄 -呀︳飄 -呀︳飄 - 向︳西 --︳天- -‖ 再朗讀時,小船在天空的“飄蕩”感就非常形象了。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就能在節奏的變換中,感受到語言有無窮的魅力和韻味。
二讓語言速度化
速度與歌曲的內容、歌曲的情緒以及對漢語言的情感表達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了解速度不僅對歌曲的作用很大,同時在漢語表達中的作用也不小。筆者在教歌曲時不是呆板地按作者的速度要求來進行教學,而是經常把不同的速度滲透其中,讓學生去體驗不同速度背景中歌曲、歌詞的情緒變化。如《打秋千》這首歌,筆者讓學生以慢、中、快以及變速等不同的速度先朗讀歌詞,體會其中不同的音韻感,在熟悉歌曲后,再用不同的速度來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同一首歌曲在不同速度中所表現的情緒變化。通過練習,學生們會感覺到隨著速度的不同,小伙伴們“打秋千”的頻率也會不同,甚至能感受到《打秋千》的意境以及小朋友們打秋千的心情也有明顯的區別:慢速表達的是小伙伴們“打秋千”時的悠閑,中速表達的是小伙伴們“打秋千”時的自在,快速表達的是小伙們“打秋千”時的歡快,等等。除此之外,經常讓學生用“反串”的方式來歌唱或朗讀“勞動號子”、“進行曲”,以及搖籃曲等不同風格的歌曲和歌詞,也就是讓學生用“勞動號子”的風格唱念搖籃曲的歌詞,用搖籃曲的風格唱念進行曲的歌詞等。讓學生體會不論是歌曲的演唱還是歌詞的朗讀,如果速度定得不合理就會歪曲其所表達的形象,也讓學生充分理解速度這一音樂要素在音樂和漢語中的奇妙作用,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歌曲)與漢語言的密切關系。
三讓語言旋律化
當語言與旋律結合時即成歌曲。雖然漢語中所有的詞都有聲調,為歌詞譜曲必須根據漢語本身的語調而定。但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我們只要求他們能有語調感覺即可。如在教《詠鵝》這首以古詩為歌詞題材的歌曲時,讓學生先用不同的速度和語調朗誦這首古詩,體味古詩原本的韻律美,然后用幾種不同的曲調來唱這首古詩,使學生從中感受旋律與語調之間的“默契”。
如: 1 1︳ 1 0︳1235︳5-︳……
鵝鵝︳鵝0 ︳曲 項 向 天 ︳歌 - ︳……
5 5︳ 5 0︳51 3 5︳5-︳……
鵝鵝︳鵝0︳曲 項向 天︳歌 -︳……
2220 ︳5· 323 1︳2 0︳……
鵝 鵝 鵝 0︳曲·項 向 天 ︳歌0 ︳……
不僅如此,筆者還經常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詞抽調出來,配上自己喜歡的旋律,再讓他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唱出來,然后再讓學生討論誰的旋律配得最好最美。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漢語的多樣性音韻美。
將歌詞用不同的旋律來唱,不僅可以讓學生體味不同的漢語音韻美,還能使學生對音樂旋律產生無窮的興趣。這也正是音樂課希望收到的效果。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漢語的音韻美,更好地感覺語言美、音樂美以及漢語與音樂的交織美,從中培養和提高辨音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城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