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因此讀一本好書,往往能使人生出許多感悟與體會,在一本書中暢游常常讓人感慨萬分,有時一句話所包含的內涵就讓人受益匪淺。怎樣才能把這些獨特的感受保留下來?其中,寫讀后感是一種最好的記錄形式。但很多人在寫讀后感時,卻不得要領,常常抓不住感悟的精髓,不知如何處理“讀”與“感”的關系。那么,寫好讀后感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深“讀”而后“感”
讀后感就是讀完一本書后的感受,所以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提升。寫讀后感必須先扣住“讀”字,認真閱讀、透徹理解原文,把握文章的中心要點。感是從原文中生發出來的,是要寫出對原文的中心思想或重要觀點的一些深刻感受,因此“感”不能脫離“讀”的內容。讀后感與原文的關系不僅僅是體現在一詞一句上,更應表現在思想意義上,這樣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感想。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我們不僅要欣賞它清新淡雅而又晶瑩明麗,明白曉暢而又情韻悠長的語言魅力,更要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容:(1)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2)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3)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重點是針對這三個方面寫出自己最深刻的感悟,那么讀這部書才有所收獲,才有教育意義。
二找準“感發點”
要寫好讀后感,找準感發點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感發點是讀后感的中心論點,又是文章的“入手處”。我們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感想頗多,不僅僅是局限于某個方面,但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可能把所有的感受都寫出來,那樣的話就什么也說不清講不透了,猶如蜻蜓點水,難有深刻的內涵。因此,寫讀后感不應要求面面俱到,應抓住原作中最精彩的地方,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這樣更容易寫出充實而深刻的內容來。而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是“感發點”。如八年級上冊朱自清先生所寫的《背影》,全用白描手法事實,通篇寫父親愛兒子的真摯感情,兒子對父親的懷念之情,但像“關心”“愛護”“感激”一類的字眼,文章中一個也沒有。文中就扣住父親的幾句話和背影去寫,因此“背影”就成了感發點,圍繞背影作者生出了許多感觸,也正因為父親的這個背影而感動并影響了幾代人。
三聯系實際,縱橫拓展
讀后感是一種看完某一本書后突然激發出來的感想,可謂是有感而發。因此,要想寫好讀后感,還要緊密聯系思想和生活實際,這樣寫出來的讀后感才具體、充實、透徹、深刻,具有時代特色,富有生命力。僅就所讀文章來分析,太過于膚淺、狹窄。寫讀后感時,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由古及今聯系實際生活中相反的種種問題;可以從大處著眼,亦可以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
四敘議結合,詳略得當
寫讀后感其實就是寫議論文,但又不是純粹的議論文,應做到敘議結合,以“議”為主,在敘述原文的故事情節或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有感而發,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寫出來,把自己最獨特的見解和觀點表達出來。
敘議結合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種是先讀后議,即先讀后感,先述原作所讀主要內容后引發自己的感觸,以之作為文章的中心,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具體分析;另一種是夾敘夾議,即邊讀邊感,一邊引述讀的內容,一邊寫讀的感想,以讀的過程為綱,寫下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可以從幾個方面圍繞最深刻的感受,引述材料,逐層加深,寫出讀后的感想,最后收結全文。
寫讀后感還應注意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最忌通篇復述故事情節,而忽略了寫感悟,表觀點,說見解。就拿2010年的中考作文題目《我讀_______》來說吧,在評價中考作文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考生存在詳略不當、主次不分的問題,開頭先用幾句話引出要寫的話題,中間部分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主要內容或故事情節,將故事從發生、經過到結果詳詳細細地描述出來,而感受呢,只在結尾用幾句話匆匆交代一下,一點也不深刻。如有一位考生寫的《我讀<駱駝祥子>》,他先概述了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后詳細地復述了祥子的三起三落,而對于這個辛酸故事背后的種種卻用寥寥幾筆草草收結,這就造成了認識不夠深刻,理解不夠透徹,作文寫得不成功的結果。
寫讀后感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學習和練筆方式。經常寫讀后感,會使讀書更專心,領會更深刻,思維更活躍,寫作水平自然而然也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