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的定義及其在中國發展歷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我國微博發展經歷了引入期、沉寂期和成長期三個階段。
1.引入期(2007年5月~2008年初)。2006年,Twitter的橫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個叫“微博”的世界。從校內網起家的王興于2007年5月建立了飯否網,開啟了中國的微博時代。
2.沉寂期(2008年初~2009年2月)。從2008年初開始,國內微博客發展進入了一年的沉寂期。期間,沒有新的微博服務商出現,用戶規模增幅也不大。
3.成長期(2009年2月至今)。經過一年的沉寂,從2009年2月開始,國內微博煥發出新的活力。大量微博網站相繼上線,用戶規模激增,微博成為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新的熱點。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并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微博。在新浪微博的帶動下,電視臺、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涉足微博業務。中國真正進入微博時代。
二微博的特征
微博客相對于博客來說草根性更強,且廣泛分布在桌面、瀏覽器、移動終端等多個平臺上。微博客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1.便捷性。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這一點導致各種微博網站大量原創內容爆發性地被生產出來。微型博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真正標志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2.創新交互方式。與博客上面對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對臉的交流,就好比你在電腦前打游戲,路過的人從你背后看著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動和背后的人交流。
3.原創性。微博網站現在的即時通訊功能非常強大,通過QQ和MSN直接書寫,在沒有網絡的地方,用手機也可即時更新自己的內容,哪怕你就在事發現場。
三微博對于青年大學生的影響
微博的出現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流行, 在方便大學生充分展示個性、自由表達思想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1.積極的影響。首先,微博的自由性、開放性,為大學生獲取信息、開闊視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大學生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只是獲取知識,更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創造和運用新知識。其次,微博的共享性、互動性,為大學生認識自己、修正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最后,微博的匿名性、虛擬性,為大學生排解負面情緒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大學生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的情緒和不滿發泄出來,能夠較好地滿足情感體驗、情感宣泄的需求,有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2.消極的影響。首先, 微博寫作的隨意性削弱了部分大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養成過于主觀的隨意性態度。其次,網絡及微博虛擬交往的依賴性,削弱了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的能力。網絡及微博交往一方面擴大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但另一方面也對部分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的能力及心理產生消極影響。久而久之,會使得大學生自我封閉,和周圍同學的隔閡越來越深,與現實社會中的他人交往和溝通能力減弱。最后,網絡及微博傳播的隨意和泛濫,影響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過程中,微博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可能會造成大學生信仰的缺失,影響到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在價值觀上產生傾斜,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認同感減弱。
四利用微博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主動探索微博教育功能。微博的興起以及作用發揮告訴我們,高校一定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審視微博的教育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果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將很難適應網絡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發展需要。
2.積極利用微博教育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主動利用微博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占領信息宣傳高地。同時,教育部門應該注重與微博的領跑者溝通,使其肩負起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社會責任。
3.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微博中如何有效利用圖片和聲音等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大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
4.把握微博發展的新動向。高校學生工作部門要通過用戶數量、信息流量、輿論內容、學生關注等指標,對校園的微博網絡進行全面識別和分類管理。在微博中,一個不經意消息就可能在學生中被無限放大,帶來深刻的影響。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涉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最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