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新世紀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景象,也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去教?這些都是語文教師值得思索的問題。教學實踐證明,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的設計與實施是優化語文課堂結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揮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語言激勵課堂
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完成教學任務、履行教學職責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專業化的創造性藝術。
如一個老師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時,請一個學生朗讀。這個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聲情并茂:“……沒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學生讀完,老師掃視一遍教室,一本正經地說:“小建同學最投入,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咽了兩次口水。”學生們先是一愣,很快回過味來,全都咯咯地笑了起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關注學生學情,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的享受,在情境中達到學習語言、內化語言的效果。
二態勢語引領課堂
態勢語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有效手段,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表達形式,對正確表達教學內容,溝通教與學之間的聯系,渲染情感氣氛等都具有語言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在《春》一文的教學中:“春天到了,小草長出來了,用‘偷偷地’這個詞,這就是說,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讓人毫無覺察地就從土里——”教師稍一停頓,不說“長”字,卻用右手食指做一個向上的手勢。這一手勢所運載的非語言信息蘊涵著“鉆”這一語言信息,就對學生起著解碼導向作用,使學生領悟到小草生長的不容易:要破土而出,要穿過厚厚的土層,碰到石頭、瓦塊還要頂翻它們,無聲的語言讓學生理解了小草頑強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增加了“鉆”這個詞的動感。可見,運用好態勢語可以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師生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活動激活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建構知識、生成能力的重要場所,因而,課堂成為了學生生命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濃郁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我們應充分利用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創造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課堂結構,從而達到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享受語文知識,在課堂活動中享受生命快樂。
有常用教學環節活動:誦讀活動——聽讀、嘗試讀、示范讀、角色讀、分組讀、對抗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掌握朗讀的技巧,揣摩人物的情感,享受朗讀的快樂;探究活動——對文章內容的解讀需要學生深入文本中,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人物對話,與文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對話;交流活動 ——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展示與學習愉悅的分享,同學之間相互釋疑解難,達成學習成果共享。
也有展示學生個性化的活動:表演活動——將課文改編為劇本,以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呈現;辯論活動——在課堂上可就文章的內容巧妙地設置一些辯論活動,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接龍活動——積累成語;比拼活動——把競爭的活力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目標任務的驅動下緊張快樂地學習,從而極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四多媒體豐富課堂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聲音、文字、圖像、動畫和視頻多媒體的信息進行數字化加工的綜合技術,它具有信息媒體的多維化、集成化的特征。多媒體計算機儲存的教學信息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同時,增多了課堂信息的傳遞渠道,既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又提供了包括圖文聲在內的大量信息。而無論是學生得到信息,還是教師掌握反饋信息,都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傳遞容量,使課堂教學目的達到,教學難點的突破更省時,更省力,更有效。
實踐證明,運用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語文的空間,更好地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時間、空間,真正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小河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