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但是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因此,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有的學生甚至產生畏難情緒。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激趣—誦讀—知意—悟情”的古詩四步教學法。
一激趣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可見興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對知識渴望的源泉與動力。
在這里我要和大家共同探討的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課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誦讀
多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傳統經驗。一要遍數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理學家也說“只要多誦讀,遍數多,自然會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讀的熟則不必解說,自曉其義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全班齊讀、分男女生讀、分組讀、同桌互讀等。通過多讀學生才能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和獨立閱讀的能力。二要讀出韻味。古詩文的語言一般高度凝煉概括,講究聲韻和諧,講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讀就能讀出韻味來。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
三知意
知意,就是知大意,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進入詩的意境,提高學古詩的興趣。對于一首古詩,只有領會了大意,才能談得上欣賞。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積累較少,閱歷層次較低,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意,課前我布置學生了解詩人寫詩的時代背景、寫作意圖,結合注釋理解詩句大意,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的藝術境界的鑰匙。例如,在學習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我讓學生先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后教師可以講解:這首詩的開頭“朝辭白帝”四字,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詩人用“朝辭”標志厄運已經過去,新的一天剛剛來到。“辭”的不僅是白帝城,也透露著與昨日告別的欣喜。清晨的一抹霞光,將山上的晨霧染得五彩繽紛,從江面上仰望,白帝城掩藏在云蒸霞蔚的彩云之間,正如詩人此時沐浴著燦爛霞光的心情。“千里江陵一日還”句,“千里”與“一日”,以時間的短促和空間距離的遙遠作對比,從感官上表現了舟行之快,同時也極其真切地抒寫了詩人內心的愉快。早上還在白帝城,旦暮間就回到江陵。這樣,學生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意了。
四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是古詩詞的靈魂。學生要從古詩詞中吸取營養,必須領會其中蘊涵的情感;發揮古詩詞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須涵詠詩詞中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和熱愛古詩詞的興趣,必須理解古詩詞的情感。要使學生“領情”,教師應該掌握引導的方法和技巧。現在的學生大多衣食無憂,大部分沒有農田耕作和家務勞動的生活體驗,有的學生甚至連吃的米飯從何而來都不知道,平時吃飯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讓學生體驗農民的辛勞,從而教育他們珍惜勞動果實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教學《鋤禾》時,我借助了網絡媒體,先出現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頂烈日冒酷暑,戴斗笠披蓑衣,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最后把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如此生動形象地再現古詩的畫面,無須教師過多的解釋,學生便會深深地體會到米飯來之不易,無形中產生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總之,要讓古詩這一文學中的瑰寶永遠亮麗,我們小學老師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四步,那么學生就不會再為古詩詞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詞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詞的思想感情。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董家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