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教學的內容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個部分。教材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理解面積的含義,接著學習面積單位,使平面圖形有了度量的標準。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了四個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并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三說教法學法
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球、易拉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正方形紙片若干,學生自己制作邊長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學具。在具體教學中,主要采用“誘導、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等思考方式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數一數、擺一擺等一系列操作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數學的知識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把整堂課設計為六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老師首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校園近段時間的變化,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教材第70頁的情境圖,圖中提供了許多有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信息,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面積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因此,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情境圖中黑板面和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并指導學生用手摸一摸彩粉筆盒、球、易拉罐的表面,從活動中感受到露在物體外表的面就是物體的表面。接著出示兩張差別較大的白紙,請兩名學生上臺進行涂色比賽,誰先涂完,誰就是獲勝。引導學生明白圖形只在封閉的狀態下才能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后師生總結出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豐富表象,揭示面積單位
在學生理解面積含義后,讓學生在學具袋中拿出三張彩色的卡片,通過重疊法,學生很快地發現粉色卡紙的面積比藍色卡紙的面積大,綠色卡紙的面積也比藍色卡紙的面積大,但粉色卡紙和綠色卡紙的面積單純依靠目測法和重疊法不能確定大小。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充分借助袋子中的學具,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擺一擺,待學生擺好后,指名學生上臺說說自己比較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分析原因,引導學生知道要正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時,老師巧妙地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揭示今天要學習的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在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在學具中找出自己制作的最小的正方形,說說它的邊長是多少,引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聯系身邊的物體,哪些物體的表面與它最接近。指導學生估一估教材第74頁練習中長方形的面積,并用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去擺一擺,接著再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到一張最大的白色正方形紙片,說說它的邊長是多少,引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通過設疑,用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去測量教室的面積,這樣學生會感覺太麻煩了。這時,老師出示面積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學具,通過類推的方法,說說它的邊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最后老師將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上感知它們的大小相差很大,為下一步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做好準備。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老師通過課件出示習題,通過學生說說郵票、課桌面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運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使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創設問題,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羅針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