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阻礙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一來自學生方面的主要障礙
1.缺乏自信造成的障礙。還未開始學物理,就聽人說“物理難學”、“女生學不好物理”,造成部分學生心理過度緊張,產生畏難情緒。再加上物理思維的獨特性,更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造成思維障礙。例如,初三(12)班一女生許珍平日害怕犯錯,害怕別人嘲笑,在思考、解決問題時,不敢超越常規,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一次在浮力知識學習課堂上,教師拿出一乒乓球問:“這個乒乓球放在水面下會怎樣呢?”開始,全班學生一律回答“上浮”,此女生曾玩過并試過多種讓乒乓球下沉的方法,可她卻猶猶豫豫,欲言又止,不敢質疑,更不敢超越。
2.個體認知發展不成熟造成的障礙。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學生已處于“形式運算”為主的階段(12~15歲)。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在對待物理現象和物理概念或規律時,其思維尚處于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時期,經驗型思維仍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經驗型思維本質上就是只重視“我”的體驗,只能從“我”的體驗中去感知判斷。例如,初中生大都知道,人站在椅子上,椅子對人有支持力的作用。而人站在地面上,他們卻很難知曉地面對人有支持力的作用。
3.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的障礙。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的客觀物體及其運動規律,學生天天置身于千變萬化的物理世界中,獲得大量的有關物理方面的感性認識,這些感性認識對學生學物理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有些錯誤的認識對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起消極作用,造成一定的學習障礙。例如,在學習力和運動這部分知識時,許多學生固執地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們從生活中感知靜止的物體,用力推動它,它才會運動,停止用力推,則物體會停下來;且推的力越大則物體運動越快,所以得出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運動,沒有受到力則物體停止運動的錯誤觀念。此觀念對學生理解力和運動這部分知識起到阻礙作用。
4.死板的學習方式造成的障礙。長期以來,陳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物理不感興趣,不愿認真思考物理問題,通過模仿和操作來解決問題,被動地接受知識、記憶知識。面對一問題,只要找到一種答案與教師的相符合就萬事大吉,而不愿去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法和更巧的解決路徑,不愿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熟視無睹,學習過程中從未有“問號”。
二由教師現象造成的障礙
1.陳舊的教育觀念造成的障礙。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管理者,還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職責是越來越少的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精力從事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意識,然而有些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改變過來,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潛力,造成學生創造性思維障礙。
2.死板的教法手段造成的障礙。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不僅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方法。教師把知識講得井井有條,對課程內容的每個細節都做詳細的解說,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告誡,這種“細嚼慢剝”的教學方法忽略了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學習被動。在當今信息時代,有些教師還是“三尺講臺一支粉筆”,未積極采取信息化的現代教學手段,未從網絡的各種載體中獲取信息,以補充個人知識的不足。
3.缺乏教改精神造成的障礙。教師在課堂上習慣扮演“權威”角色,重結論,輕過程,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單調死板的背誦,不愿想方設法改革課堂教學,激活學生創新意識,以致學生習慣于接受教師的思想和意見,不愿獨立思考問題,對學生沒有興趣,更別說創新了。
4.錯誤的評價觀造成的障礙。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廣大教師施教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少數的“尖子生”身上,對學生的評價往往以考試成績為參照物,忽略了個體差異及特長。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應因材施教,避免形成“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不良現象。努力培養他們獨特的才能和志趣,從而塑造學生的創造個性。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過程,障礙來自多方面,這需要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努力探求易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三中)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