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美國一些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新蓋的房子會被幽靈占領,并且房子越大越豪華,幽靈就越多越難纏。怎樣將這些幽靈趕走呢?通常,房子的主人會邀請那些沒有房子的窮人到他們的豪宅里住上一段時間,待幽靈和這些窮鬼們打得火熱后再讓他們帶著幽靈一起離開。負責這項引靈工作的一般以家庭為主:大人負責大幽靈,小孩負責小幽靈,男人負責女幽靈,女人負責男幽靈。這樣的家庭,被稱為幽靈之家。
舍伍德#8226;安德森(1876-1941)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父母,倆大人,兄弟姐妹六個,再加上他,一共七個小孩——這樣的家庭不做幽靈之家簡直連幽靈都不答應。其實,安德森的家以前并不窮,他的父親是位馬鞍制造商,但就在安德森出生不久,父親破產了。沒了馬鞍,生活就成了一匹野馬,帶著前馬鞍制造商一家在貧窮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好在還有這么一個美妙的風俗,免得他們一家流落街頭——感謝幽靈!
安德森的童年記憶,就是從一所空房子搬到另一所空房子,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上四處漂泊,這為他以后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先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種頻繁搬“家”的經歷并不總是很美妙,至少對于母親是這樣的。母親的性別決定了她是個天生的膽小鬼,因此每次搬家對她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母親整天戰戰兢兢,一片樹葉掉下來都能讓她魂飛魄散相比,父親簡直就是一個英雄,他不僅從不相信有什么幽靈,甚至還經常聲稱,如果房子里真有幽靈的話,那他一定會把它們打得屁滾尿流。
父親的英雄形象,一直維持到安德森14歲那一年。一天深夜,安德森睡得正香,突然被窗外響起的一個炸雷驚醒。他像得了夢游癥似的走出小臥室,在經過父母的大臥室時,發現他們正緊緊地抱在一起,每當雷聲響起時,父親都會發出壓抑不住的尖叫聲,更讓他吃驚的是,一向膽小的母親卻表現出了出奇的勇敢,不停地安慰著自己的丈夫“不怕不怕”那一刻,安德森像突然長大了十幾歲,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也就在那一年,母親去世了。沒了母親,生活愈加艱難,但再大的困難他們都不用怕了,因為安德森長大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開始出去打工,為了多掙一份工錢,他往往做完一份工作就直奔下一個工作地。不久,他就贏得了一個綽號:“工作狂”。幾年后,這位工作狂做出了一件更加瘋狂的事:在別的年輕人想方設法逃避兵役時,他卻主動報名參軍,并要求立即出國作戰。后來,他曾在作品中感嘆:“我奇怪,為什么沒有人把自己豁出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人生?為什么人生對一些人發出冒險邀請函,而讓大部分人留在安全地帶?”
戰爭結束了,他安全回國,但并未如想象中那樣成為英雄,相反卻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生活拋棄了他,不過,他并不在乎。不久,他就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廣告撰寫員的工作。在撰寫廣告過程中,他又產生了一個冒險的想法:當一名作家!“生活全不是廣告文案所寫的那樣一片美好。你有多勇敢?你是否準備好要加入其中?”他加入了,但是,生活遠比想象中的艱難。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直到40歲,他才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雖然成名較晚,但他的作品卻深刻地影響了海明威、福克納等作家,并被這兩位大師級作家稱之為“我們這一代美國作家”的“父親”、“老師”。
“最偉大的冒險不是死亡,而是活著。”這是安德森最愛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恰好概括了他的一生。為了自己或別人活得更好,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冒險。
(郝景田摘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