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兩萬個已知蜂類里,最常見的就是蜜蜂了。歐洲、亞洲、非洲都有自己的本土蜜蜂品種,它們對于人類有很高的價值,為我們提供蜂蜜、蜂蠟、蜂膠,還有蜂王漿,而且是效率最高的作物授粉媒介。但是在全球很多地方,蜜蜂棲居地已經不復存在,從而造成蜂群逐漸地消亡。
荷蘭農業合作銀行最近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沒有足夠的蜜蜂傳授花粉,將會給已經面臨短缺的糧食供應雪上加霜??茖W家警告說,人類如果不采取更為積極的保護措施,全球依賴蜜蜂授粉為生的約2萬種開花植物,在今后數十年里很可能會消失殆盡。
全球蜜蜂大量死亡
愛因斯坦曾經預言:如果有一天,世上沒有了蜜蜂,人類最多只能存活4年。因為,“沒有蜜蜂,就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類”。就整個食物鏈來說,蜜蜂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除了玉米、小麥、水稻等主食是靠風授粉之外,全球三分之一的農作物依賴動物授粉,其中80%~90%的工作量由人類飼養的蜜蜂完成。蜜蜂覓食采集花粉時,替植物完成了異花授粉過程。堅果、瓜類及漿果都依賴蜜蜂授粉,蘋果、梨、洋蔥、花椰菜、辣椒、茄子、黃瓜、西紅柿以及咖啡和可可等,提供了人類日常所需35%的能量和絕大部分的礦物質、維生素和抗氧化劑。蜜蜂在保持作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然而,世界各地蜜蜂離奇失蹤、大量死亡的案例不斷增加。從2006年開始,蜜蜂驟減一直困擾著美國的養蜂者。蜂農哈肯伯格就感到很震驚,他說:“就好像有外星人來,一夜之間把蜜蜂都擄走了一樣。”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無法活過冬天的蜂群已經增加到30%~35%,遠遠高于歷史上10%的正常水平。這種被稱為“蜂群衰竭失調”的奇怪現象迅速從美國蔓延開來,歐洲每年有近五分之一的蜜蜂消失,類似的現象還出現在拉美和亞洲。
殺蟲劑是頭號“兇手”
早在2006年,科學家們開始在蜜蜂背上裝置芯片,并在蜂窩外架設光電掃描器,希望能夠近距離觀察蜜蜂的生活,找出“蜂群衰竭失調”的原因。學者們傾向于認為,這是眾多“兇手”協同“作案”的結果,包括農藥、化肥的使用,電磁輻射的干擾,以及環境的變化等等。
為使蜜蜂免遭毒害,各國紛紛出臺殺蟲劑的使用規則。法國在1999年就禁止對向日葵使用一種叫“吡蟲啉”的殺蟲劑,因為這種化學物質會誤導蜜蜂的方向感,損害它們的記憶和溝通能力,并引起神經系統失調。2003年又將甜玉米加入禁用范圍。同樣,意大利政府也于2008年開始,禁止向油菜籽、向日葵以及甜玉米施用噻蟲胺、吡蟲啉、氟蟲腈和定蟲隆。盡管研究者們表示,當今世界的農業生產根本離不開化肥和農藥,但他們還是提議,為保護蜜蜂,維持農業生產長期穩定增長,至少應當在蜜蜂采蜜的白天禁止使用農藥。
電磁輻射致盲蜜蜂
對于大量不明去向的蜜蜂,科研人員發現,遍布各地的電網和電磁輻射會讓蜂群找不到回巢的路。蜜蜂本身有著非常精巧的導航系統,它們成群結隊,借著“搖擺舞”互相進行溝通。然而,蜂群一旦靠近電線,行為就變得異常;如果將手機放在蜂巢附近,蜜蜂便不會飛回蜂巢,導致蜂巢里只剩下蜂后和年幼的工蜂,整個蜜蜂的社會結構就會失衡。蜜蜂的失蹤說明其定位和導航功能遭到了破壞。蜜蜂靠其本身的電波作為判斷方向的依據,那些頻繁使用手機的地區,蜜蜂棄巢不歸的情況也尤為嚴重。
此外,不斷深入的人類活動也對蜜蜂的生存環境構成了一定的破壞。蜜蜂主要靠嗅覺來覓食和定位蜜源,花香的氣味分子能傳播多遠,直接影響著蜜蜂的飛行范圍。19世紀時的“花香傳千里”現在已經非常罕見,受污染的空氣成分越來越復雜,花香氣味很容易被削弱和分解。在一些大城市周邊,花香最多只能傳播到兩三百米外。聞不到花香,蜜蜂沒了蜜源,而作物也因為沒了蜜蜂授粉而不能結果,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拯救蜜蜂計劃在行動
歐洲各國高度重視蜜蜂的保護,在歐洲范圍內建立蜜蜂保護區??紤]到蜜蜂驟減有可能加劇全球糧食短缺的嚴峻形勢,歐盟出臺了一項拯救蜜蜂的行動計劃,主要包括:設立研究項目,探明蜜蜂死亡的真正原因,并查清蜜蜂死亡的嚴重程度及后果;修改歐盟相關法令,禁止對蜜蜂有害的農藥進入市場;成立蜜蜂健康研究室,改善蜜蜂的健康狀況;鼓勵發展養蜂業,對養蜂人進行培訓;就保護蜜蜂加強國際合作。該計劃涉及范圍之廣、保護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人們開始不光從經濟、戰略的角度去考慮糧食問題,更將蜜蜂這一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在生物鏈中舉足輕重的小動物納入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中來進行審視?;蛟S,愛因斯坦的“末日預言”還很遙遠,但各界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拯救蜜蜂的確不能再等了。
(阿紫摘自《北方周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