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無意中收下了第一個學生。當時,移民北美的親友帶8歲的女兒亞欣回港度假,住在我家。
我問這位可人兒最喜歡什么,她以地道的北美英語回答我:“看書,特別是小說。”
“科學呢?”我問。她天真地搖頭。
“藝術呢?”繼續搖頭。
“為什么?”
“因為我沒有天分。”
“誰說的?”
“老師。”
我指著正在沙發上倒樹蔥的兒子說:“這個暑假我開始教6歲的Trevor藝術課程,怕他悶,你愿意陪他上課嗎?”
“啊! 可憐的孩子!”她答道,“反正我沒什么事, 好吧。”
暑假過后,我和她在啟德機場告別,她堅定地告訴我:“我要繼續學習藝術和設計。”
兩年后,她被評定為資優生,中學畢業考取知名大學,后又獲得世界頂尖設計大學——帕森學院的獎學金。
大學的最后一年,她以交換生的身份來香港修學分,再啟程前往位于紐約的帕森學院。
臨走前,我們一家吃了最后一頓飯,她隨后到泰國度假,再由曼谷直飛美國開學。
當天深夜,我們一家被不祥的電話鈴聲吵醒,電話中傳來令人毛骨悚然的英語:“請問,你是亞欣的家人嗎?”
亞欣剛下飛機不久,就被一輛風馳電掣的客貨車從后面撞倒,腦部遭受重創。身為醫學泰斗的父親,只能眼巴巴看著女兒的生命從自己的懷里溜走。
為什么亞欣畢業后,沒有回父母的家?如果她先回家再去紐約,悲劇便不會發生。事實上,自從上了大學,她再也沒有回過家。
亞欣有一個比她大兩歲的哥哥,成績不俗。考大學時,父母都希望他繼承父業選擇醫學,他卻堅持要學工程。大四那年,父母收到學校急電,得知兒子在宿舍精神崩潰,兒子那時才說出實情——他非常討厭學工程。
這一家人有富裕的生活,父親有超高的學識和社會地位,是什么原因令子女如此叛逆反抗?
那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母親,設法替丈夫解圍:他其實很疼愛孩子,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表達愛意,因為——實在太忙。
8歲亞欣的自畫像永遠留在了我的家中。有些話我沒來得及告訴她:“小時候我教你的美術、創意、立體思考,都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尋找快樂。我犯了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以為有錢的人一定更幸福,更快樂。”
我曾經問亞欣最想得到什么禮物,她的答案是:a baby crib(一張嬰兒床)。她的畫里永遠都見不到太陽,而太陽其實代表父親。后來我才明白,亞欣從孩提時代開始,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及陪伴,卻始終未能如愿。父親的缺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引發悲劇,有時,這些悲劇甚至是致命的。
(魚多多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