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不夠近。”這是西班牙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8226;卡帕的名言。雖然卡帕去世已有半個多世紀,但人們談起他及他的作品時,依然充滿了敬仰。媒體對他的評價是:卡帕比誰都有資格代表戰地記者發言,他一直以戰士的豪情奔跑在槍林彈雨中。
羅伯特#8226;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出生于布達佩斯。卡帕17歲時,立志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為了這一理想,他進入柏林大學攻讀攝影專業,1933年畢業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工作,后與女友在巴黎創辦圖片社,以發表照片賺取稿費謀生。1936年,法西斯主義在許多國家相繼抬頭。這一年的7月18日,西班牙法西斯政黨“長槍黨”發動內戰,卡帕參加了反獨裁的“人民陣線”,并和女友達娜一同去前線拍攝。在一次拍攝中,達娜不幸遇難,這讓卡帕十分悲痛,發誓將永遠聚焦戰場。
一天,卡帕與“人民陣線”的戰士一道趴在戰壕里,戰斗打響后,一名叫費得利希奧#8226;伯瑞爾的戰士在跳出戰壕的一剎那被子彈擊中了頭部,身體僵在半空。卡帕下意識地按下了快門。就是這一瞬,一張悲劇英雄色彩的照片誕生了。這張題為《戰士之死》的照片在美國《生活》雜志刊登后,立刻震動了全世界。卡帕一夜間名揚天下,這幅照片也被譽為“戰士倒下瞬間的不朽之作,新聞紀實攝影史上的豐碑”。面對各方的贊譽,卡帕面容憔悴地說:“我在槍林彈雨中拍照,不是為了追求刺激,而是為了揭露戰爭的殘酷。雖然照相機本身并不能阻止戰爭,但它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在10多年的戰地攝影生涯中,卡帕參與了5場戰爭的報道,拍攝了不計其數的戰場照片。他是唯一一個跟隨第一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戰地記者,那些冒著槍林彈雨拍攝的照片,給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中國抗戰期間,他作為唯一能在中國戰區采訪的盟軍戰地記者,拍攝了大量揭露日本侵略軍罪行的新聞照片,并在西安、上海等地拍攝了紀錄片《四億人》,深刻表現了中國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成為世界了解抗日戰爭的窗口;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后,他第一時間記錄了那片廢墟上的英雄之城,為人類結束法西斯戰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做了珍貴見證;而最后一次參與的越戰報道,卻讓卡帕的生命永遠終結在了那片焦土上。
1954年,41歲的卡帕不顧親友的勸阻,悄悄去了越南戰場。1954年5月25日下午,為了能獲得更清晰的影像,他隨軍冒著炮火向前跑去,不小心引爆了地雷。那一刻,他依然未忘記記者的職責,在拍下生命最后一張照片《越南的悲劇》后,才緩緩倒地。
卡帕不幸遇難的消息震驚了世界。人們還一直抱有這樣的幻想:這位在炮火中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傳奇人物,一定會再次獲得幸運女神的垂青。然而,殘酷的事實無情地擊碎了人們的幻想。
為了紀念卡帕的卓越成就,美國《生活》雜志和“海外記者俱樂部”于1955年設立了“羅伯特#8226;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成績卓著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用于紀念卡帕及其他犧牲的戰地記者。
不久前,西班牙再次舉辦了卡帕作品展,展出包括《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戰士之死》、《越南的悲劇》等在內的1200多幅照片。展廳門口矗立的展牌上寫著:羅伯特#8226;卡帕曾這樣理解自己作品的價值——那些照片很簡單,其中部分在見報后的第二天便毫無意義。但是10年后,那個士兵卻能夠在他的家鄉看著某張照片說:“當時就是這樣的。”
為了向人們展示戰爭的殘酷與不幸,提醒人們和平是多么的可貴,卡帕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用生命走進戰爭,但他的動力并非來自于追尋戰爭帶來心跳加速的感覺,他只希望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讓人們了解戰爭的殘酷,提醒人們和平的珍貴。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張偉大心靈的照片,而我們則幸運地擁有他照片里人類的全部品質。
(暖冰摘自《讀書文摘 #8226;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