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如果想吃什么蔬菜,只要去市場里面就能買到。但是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那么多的新鮮蔬菜,人們是怎樣滿足自己對蔬菜的需求的呢?對很多人來說,酸白菜是一種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沒有忘卻的往事,只有記憶的增長,酸白菜賜予我許多的溫馨。面對酸白菜,我深情地發(fā)呆,愈想愈發(fā)覺得酸白菜的偉大和崇高了。每當市場上各種蔬菜琳瑯滿目,那么艷麗,那么鮮嫩,無論是冬天還是春天,人們都能吃上新鮮蔬菜,令我吃驚的是人們都吃得討價還價。驀然回首從前的情景時,酸白菜兀突在眼前,我至今對酸白菜有一種溫馨的記憶。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那個年代,在陜北鄉(xiāng)野居住的農(nóng)家,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一年四季上頓下頓都是酸白菜。至于茄子、西紅柿、黃瓜之類的疏菜,對陜北農(nóng)家來說可望而不可及。我小的時候住在鄉(xiāng)下,干旱缺水的農(nóng)家田里很少種植蔬菜。農(nóng)家田里種的大多是洋芋,它既可當菜吃,又可替代糧食,一舉兩得。有的農(nóng)家在玉米地頭地畔、溝道邊套種些豆角、蘿卜、蔓菁、南瓜等,有的在自家庭院里種一些白菜、韭菜、香菜等,以解決農(nóng)家一年四季的吃菜。
那時,農(nóng)家為了解決冬春的吃菜,彌補口糧之不足,每年霜降過后,就忙著開始腌酸白菜了。一大家人需要七八缸酸菜,僅僅靠自家種的或隊里分的那一點大白菜顯然是不夠的。于是農(nóng)家傾巢出動,趕上毛驢車去鎮(zhèn)上看行情,購買既省錢又實惠的白菜。腌菜的那天,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不等太陽升起就出現(xiàn)了一派繁忙和熱鬧的場面。我母親以勤勞而著稱,一大早起來,急急忙忙地燒上一大鍋熱水,我父親吧嗒吧嗒很快吸完旱煙,收起煙袋鍋子出去,在院子里挖上兩個小坑,安上兩個缸,里邊盛滿洗菜用的清澈井水,姐妹們打破了往日的寧靜,笑容在臉上漾開,像快樂的百靈鳥,邊唱邊將備好堆放在院子一角的大白菜,削了根,去了泥土爛葉,抱回窯里。母親的神情非常專注,把菜放進滾燙的大鍋里燒煮。菜燒熟撈出后便放到水缸里一遍一遍地清洗,撈出擠干,爾后一棵一棵地壓在缸中,每壓一層,上面撒一大把大顆粒食鹽,以防日后白菜腐爛變質(zhì)。壓了一缸又一缸,而且每缸都壓得嚴嚴實實,直至壓得滿滿的,再將選擇好的鵝卵石壓在菜上。那時,小小年紀的我,步履踉蹌,也加入到腌菜的行列,幫助她們抱菜、撈菜、往缸里添菜。古樸的小村里,腌菜的消息彼此傳曉,那些婆姨、女子們一群一伙也來幫忙,一邊干活,一邊說笑,很是融洽和紅火,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把一大堆活兒干完了,她們不要任何報酬,主家留她們吃飯,她們也顧不得吃就走了。
腌制的大白菜,半個多月后,味道開始漸漸變酸,即可食用。在腌酸白菜的同時,有時還附帶腌上些蘿卜、蔓菁、辣角之類的小菜,曬上些干豆角,作為輔助菜蔬食用。
自然災(zāi)害之年,農(nóng)家大多吃不飽肚子,七八缸酸白菜,可以整整吃上大半年,直到次年的新鮮蔬菜上來為止。災(zāi)害年頭誰家有難,需要酸白菜盡管來拿,沒有討價還價,只有有求必應(yīng)、有難必幫。淳樸的鄉(xiāng)風民俗,在當下商品經(jīng)濟的社會中恐怕很難見到了。那時,酸白菜幾乎被當作鄉(xiāng)下農(nóng)家的主飯食用,可以說頓頓離不開它。熬酸菜、拌酸菜、炒酸菜……用酸菜做成的各種飯食,農(nóng)家人吃起來是那么的欣慰、可口,仿佛是在咀嚼著山珍海味,吃完了臉上還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眼下,反季節(jié)蔬菜市上隨處可見,陜北農(nóng)家已經(jīng)告別了酸白菜時代,日子好過了,再也不用大量地腌酸白菜了。要腌,只是腌上少許小菜,作為調(diào)劑口味、吃稀罕而已。每每我在餐桌上吃到酸菜魚、熬酸菜、酸菜面、豬肉燴酸菜時,仍是那么可口純香!或許酸白菜昭示了淳樸的民風,或許酸白菜為陜北農(nóng)家走出了苦難與辛酸的光陰,或許餐桌上的酸白菜能咀嚼出幸福的味道……我總覺得有一種難以書寫的溫馨,這種溫馨像潮水一樣涌上心頭!
在這篇文章里,酸白菜不僅僅是新鮮蔬菜的替代品,它還承載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與記憶,令人唇齒生香,至今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