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個故事: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鏡片與幾個孩子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鏡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的地方看著遠方。突然,一個女孩子驚叫起來……我想看到這里大家已經猜到以后的情形了,女孩正是因為“玩”發現了當時還未發明的“望遠鏡”的雛形。由于孩子的驚叫聲,老板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現象,認真研究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人類探索宇宙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加重要。但是在當今,學生的想象力的依托點是什么?玩和游戲能帶給他們什么呢?這其實是當下教師和父母應該考慮的問題。其實在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中。一些數學老師已經把游戲和玩跟學習割裂開來了,甚至覺得這兩個方面是水火不容的。誠然,玩和游戲是會影響到學習,但是學生如果是帶有一定目的地去玩和游戲,對于他們的發展就很有意義。好多的知識在玩中就可以獲得,許多的知識尤其是一些“默會知識點”是課本及課外書所不能及的。而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中一味地不準玩和游戲。但卻禁玩不止。于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帶有一定的負面情緒,課上不認真聽講也就理所當然了。這樣想來,我們數學老師是不是應該在目標的整合上下工夫,把學習和玩的內容進行融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應該在備課上下工夫,在了解學生學情上做研究。正所謂堂上三刻鐘,臺下十年功。由此看來,那些把玩和游戲與學習隔離的教師至少存在這樣的兩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他們對于新教材與生活中的游戲整合的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天性缺乏認識。對于孩子的“心”情了解得不深刻。 思考至此。一個問題油然而生:當下數學教師應該如何科學地教數學?與讀者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