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與自己友善,而不是與自己為敵。
他雖說只有一只左手,可是他說:“我再不擔心有另一只手和它搶東西了。”他全身癱瘓,整天躺在床上,可是他說:“我想我的前世一定是一個貪圖安逸、極其懶惰的人,為這個許下了來生連屋子都不用出去的心愿。”他只有右眼能見到光,可是他沒有拿它來憂傷,更不拿它來哭泣,而是用它來讀書看報,看天地中美景與光明。
他是一個能和自己友善、不與自己為敵的人。即便重度殘疾,心靈依舊寧靜快樂。
可有一種動物,它們就整天只知道與自己為敵。
這是新西蘭一種小型的有袋動物,名字叫袋鼩。它們身體上的袋子盡管很小,可似乎要裝下所有的私欲。其實,它們又能擁有什么呢?對于小小的它們來說,也不過是占有小小一方領地而已。可就是那么一點地方,卻屢屢讓它們付出生命。
它們各自的領地是不容別的袋鼩涉足的,兩只小眼睛還死死盯著其他地方,要是有兩只雄性袋鼩同時發現附近有一塊尚未被其他袋鼩占領的地方,在它們熟悉這塊地方后便開始相互爭奪。一番爭奪后,被打敗了的袋鼩并不甘心,躲在一處恢復體力,等到自己緩過氣來后,再變本加厲,好像發瘋了一樣,繼續與那只袋鼩狂打猛斗。
原先勝出的一方這次知道該怎么對付它了,仿佛那手下敗將是不值得一斗的,便讓對方一個勁地撒潑。它卻以逸待勞,或防御,或瞅準了機會發出一招。那只袋鼩見對方對自己是如此不屑,腹中更是充滿怒氣,連那袋子中的氣也是鼓鼓的,時間一久,就真的氣絕身亡了。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袋鼩并非因打斗死亡,它們是被自己心中的怒氣和仇恨折磨而死的。袋鼩看起來是與別人為敵,和別人不友善,其實是與自己不友善。
與自己友善的人,是智者。《紅樓夢》里有個智通寺,門旁有一副破舊的對聯,書曰——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智不能通的人,總也不能與自己友善。
讓自己擁有快樂的生命,其實并不難,只要每天想著與自己友善就行了。那個重度殘疾人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便是一個寬厚的智者。袋鼩心中只裝著私欲,本該享有這美麗的生命,可一朝之間,它那個裝著私欲與仇恨的袋子卻隨著自己肉體的消逝而消逝,只能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