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磊與正聲
熊磊,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原創繪本作家,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小說獎,正聲兒童藝術發起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童話《小鼴鼠的土豆》、《蝸牛快遞》,漫畫《長鼻子和短鼻子》、《小狗B》等,繪本《狗跑了》、《丘彼得訪談錄》等。
作為一名深受孩子喜愛的兒童文學、繪本作家,熊磊對文學、繪畫藝術、兒童教育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但最重要的是,他一定有顆孩子般純真的心。
2011年初,熊磊和朋友于北京創立了正聲兒童藝術館,其實,這一件原本很偶然的事。熊磊自己的孩子到了學畫的好年齡,為了能夠讓孩子得到較好的藝術教育,他考察了許多專門的兒童藝術教育機構。但是熊磊發現,這些機構做得都不太好。很多機構在做兒童藝術教育時,并沒有結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或者只關注于兒童的幼齡特點而忽略了藝術本身的東西,走進了一個很大的誤區。
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較好的兒童藝術教育,熊磊和他的朋友——水墨畫家王劍一起發起成立了正聲兒童藝術館。憑著多年對兒童藝術的創作實踐以及對繪畫藝術的深刻體會,熊磊和王劍商定了對兒童美術教育的方向——注重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兒童化教學的探索。
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基于對傳統繪畫的熱愛和對現代教育的反思。熊磊說:“其實,中國的傳統繪畫、傳統教育是和大自然聯結的,但是現代教育往往丟棄了這一點。中國的傳統藝術是非常優美的,但以往的教育、訓練方法又很枯燥,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在傳統教育中加入活潑趣味,讓孩子在幼年時能夠很自然地接觸、感受傳統藝術的美,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熊磊認為,目前的現狀是,青少年的興趣點很少落在傳統藝術上,他們可能更關注漫畫、動漫等,這很可惜,因為這會在文化藝術上造成一種斷裂,使得傳統藝術無法得到承接和生長。
雖說要讓孩子真正地了解傳統藝術必須要到年紀稍微大些,但是長大以后再接觸傳統藝術會比較生硬。孩子長大后再學傳統藝術,在技巧上可能沒有多少障礙,比如說,寫生、色彩可能也會學得很不錯,但是,中西方觀察世界的方法不同,中西方藝術的切入點和思考方式也有所不同,而這些是潛移默化、根植于心靈深處、滲透到骨子里的。
正聲兒童藝術館
正聲兒童藝術館正式開辦后,短短半年時間,很多孩子都不斷地加入進來,藝術館的微博“正聲熊磊”也在網絡上獲得了極高的人氣。教學課程主要由王劍老師精心設置,他們將教學內容做了很好的分解,教法也頗為創新。
熊磊老師介紹說,學習繪畫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是對兒童自我啟發能力、自我思考、觀察世界的能力、想象力、畫畫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等素養的綜合培養。在藝術館的微博上,幾乎能找到每一個孩子圖文并茂的學習過程、細節和點滴進步之處。閱讀微博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非常具體的課程設置,也可以找到某個特定的孩子的學習過程,還可以只是單純地欣賞畫作或者孩子們用繪畫所書寫的故事……熊磊說:“其實我們的教學并無什么秘密可言,都是通過拍攝公開在網絡上和大家分享的,比較特別之處就是注重對每個孩子個體的不同學習軌跡的記錄和呈現。”
這些特質讓正聲兒童藝術館很自然地擁有了一種卓爾不群的氣質。在兩萬多粉絲中,有很多都是同行業從業者。能夠與同行業者以及孩子家長分享,在熊磊看來是一件非常有功德的事情。在微博這個平臺上,他們互相切磋、學習,共同成長,這會讓好的東西發展得越來越好。另外,兒童需要載體來發揮,小孩子在共同學畫的時候會互相學習、比較,能夠看到自己具體的進步,也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這對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關于具體的教學方法,熊磊也有很多體會。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們在教孩子最原本的畫法——事物本來是什么模樣、什么樣的線條,通過眼睛來觀察,然后把它呈現出來就可以了,這是最原本、最原始、最樸素的畫法。他一直鼓勵孩子多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能夠打動自己的、自己解讀的那個世界。
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讓孩子們抬頭用眼睛看事物,教他們具體的觀察方法,他們看世界便逐漸發現了新的方式。一開始畫可能跟技巧沒什么關系,就是看,然后畫出來……這樣看,孩子能看出來每一個觀察對象的不同之處和特別之處。至于技巧,色彩和曲線是怎么表現的,橫和豎是怎么回事等等,這是老師要教的。這個過程好比在做一只小船,船有幾種做法,這些基本的規律和知識點,老師要教;但是小孩子可能是今天做只船槳,明天做個帆,每個孩子不一樣;到后來,孩子不知不覺地拼出了一只小船;小船制作的過程和結果,小船是怎么劃出來的,劃到哪里,孩子們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教育者心里要清楚,教師要知道孩子們的“小船”未來駛向的方向。
如何讓孩子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不斷前進呢?熊磊說:“這其實不需要過多教學技巧,孩子需要關注和鼓勵,你付出的關注度大,這是非常具體的愛的方式,孩子能夠感受到,而且他也會把你的期望具體地展現給你看。”具體地說,假設在一個完整訓練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掌握20個點,老師要學會抓住孩子掌握得比較好的點來夸,其實孩子所謂的優點可能是無意識的,他自己本沒有意識到,經過老師的贊許,這個優點就鞏固強化了……逐步地這樣做,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便能夠很有信心地掌握他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感受等等。當然,不足之處也是要指出來的,這個要看情況,通過老師來判斷孩子的不足之處的影響是否大,如果是孩子能夠在訓練過程中自然消解的,則不需要說太多。
享受繪畫本身
機構做得如此順利,只是順其自然,并沒有刻意地費多少功夫。藝術館很快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并根據家長的需要面對全國開設了遠程網絡課程。熊磊說:“我們的網絡課程目前還不是很成熟,但是有總比沒有好。其他城市的孩子想學我們的課,雖然我們不能面對面地教學,但是我們的課程設置本身就是有方向性的,所以孩子還是比較受益的。網絡教學的效果雖然不能具備完全的質感,但還是沒打太多折。網絡是個促進平等分享的工具,網絡課程的存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的地域限制。”
不過,藝術教育畢竟是一種比較難的教育,它和教英語、數學之類的純粹知識不一樣,它需要教育者傾注得更多。正聲兒童藝術館的課程設置是針對每個不同的孩子漸進向前推進的,是走臺階式的。教師要清楚每一個階段的訓練中孩子需要掌握的內容,一般是三個月一個階段,三年能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階段性成果。這種教學設置的內里是一以貫之的,根據孩子對繪畫的理解和技藝的把握,教師會知道孩子走到了臺階的哪一步。而每一步之間都是有內在關聯的,當下的練習與將來對藝術的發揮是相關的,所以,有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們認識到該吃的苦還是要吃,保持練習是必要的,熱愛的背后可能有很多無奈和寂寞。
藝術是一種自由的存在方式,繪畫是為了自由地表達、抒發,但是它需要更專業的手法。不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熊磊說:“有的孩子會和老師談判——自己今天做什么、學什么,為了保護孩子天真的愿望和對繪畫的興趣,老師要很誠懇、平等地和孩子溝通,有些時候可以妥協,有的時候則不可以。老師要讓孩子知道這個階段的練習對于將來的意義,是為了將來更加自由地玩、享受繪畫;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付出是必要的,興趣要能夠轉化為能力和習慣,而最終的目的是享受繪畫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