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解放軍現代化步伐加快,臺灣軍方感受到巨大壓力,為此不惜余力地打造多層次防空反導網,力求避免“臺海武力失衡”。事實上,在當今國際形勢下,臺灣實在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堅持兩岸軍事對抗,理應尋求建構兩岸持久和平發展的政治策略。
從中美關系說起
美韓聯合軍事演習從“天安”艦風波之后就一直持續到年底,攻擊性和挑釁性十足的“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甚至進入中國敏感海域——黃海。此外,美日兩國在東海進行“奪島演習”,主要設想就是中國“侵占”釣魚島,美日海空力量聯合行動“奪回”。更令中國政府惱火的是,美國在2010年8月又對臺灣拋出軍售大單。
然而綜合種種跡象來看,美國改善中美雙邊關系的意圖反而是比較迫切的,而這主要是利益的緣故——既包括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包括奧巴馬政府及背后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在美國當今政治生態下,兩者基本是統一的。奧巴馬政府沒能實現競選承諾——盡快帶領美國走出經濟低迷狀態,威脅到了奧巴馬政府的執政基礎。而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引入強有力的積極經濟因素,中國作為實力日益提升的全球性經濟體,不可能被美國忽視。
中美兩國高層都能看清這個形勢,因此至少在表面上對改善雙邊關系表現了積極姿態,這也意味著,中美關系將再次進入一段時間的穩定期,不因某一方的試探舉動而發生質變。
盡管“交惡——修好——再交惡——再修好”仍將是中美關系的常態,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利益關系日趨復雜的今天,雙方的利益相互滲透重疊,已經無法徹底決裂。這正如胡錦濤主席指出,進一步發展兩國間積極合作全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中美雙方應該從全球視野和戰略高度來看待和推進兩國關系發展。
臺灣學者認為,在當今“后冷戰時代”,中美兩國無論是合作還是沖突,都將以維護各自的國家利益為前提,這也就防止了兩國關系徹底破裂的情況發生,共同的國家利益將維持合作。也就是說,臺灣作為中國的核心利益和美國的非核心利益,在中美之間仍是一個斗爭焦點,但很可能“地位下降”,此時臺灣更應該認清形勢,避免無法承受的壓力。
臺灣提升導彈防御能力
美國不久前發表的《2010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認為,中國大陸攻打臺灣的可能情況包括:1、臺灣正式宣布獨立;2、相關事件表明臺灣不可挽回地朝向獨立;3、臺灣內部動亂;4、臺灣獲得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5、兩岸和平統一對話無限期拖延;6、外國勢力深入介入臺灣內部事務甚至駐軍臺灣等。
時隔不久,臺灣“國防部”也公布了《中國軍力報告書》,也對大陸可能動武的情況作了預測,對比美國報告,臺灣報告書沒有第6項,但卻增加了令大陸啼笑皆非的可能選項:1、中國大陸內部爆發混亂狀況而向外“轉移矛盾”;2、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大陸對臺動武;3、兩岸軍力對比“嚴重失衡”。該報告書還稱,盡管兩岸關系近年來極大緩和,但解放軍并未放松對臺戰備,估計解放軍目前瞄準臺灣的彈道導彈數量約1300枚,還預測這個數量到2010年年底將“達到近2000枚”。如果臺灣面臨這樣的導彈攻擊,島上90%的設施會被立刻摧毀,認為這樣“兩岸軍力對比嚴重失衡”將引發大陸對臺動武,因此臺灣軍方表示要全面增強防空反導能力,計劃2011年將完成重要陣地部署。
臺灣全面防空反導網從李登輝執政時期就開始建設,如果2011年能順利結束,總經費將超過3000億新臺幣(約94億美元)。
首先是陳水扁一度瘋狂鼓吹的“境外反制武器”——“雄風”2E巡航導彈,據稱要在2010年年底部署,屆時理論射程將覆蓋大陸東南沿海所有政治、軍事、經濟目標。在2010年的“漢光”演習兵棋推演階段,臺軍首次將“雄風”2E納入己方火力。
接下來是從李登輝執政時期就秘密推進的中程彈道導彈項目,長期以“探空火箭”的名義投資研發,據稱射程達1000千米,預計將在2010年年底完成最后的定型測試。“臺軍”對此項目可謂“欣喜若狂”,宣稱將獲得戰略性進攻武器,也意味著長期以來面臨大陸絕對優勢彈道導彈壓力的臺灣將擁有“反擊報復能力”,使得在戰略上處于絕對劣勢地位的臺灣“至少獲得稍微一點平衡”,然而靠臺灣的縱深和家底,挑釁性攻擊大陸不會有任何效果。
而“臺軍”花費了超過400億新臺幣從美國進口的遠程戰略預警雷達“鋪路爪”也將在2011年投入使用,這套雷達據稱可以對大陸沿海線向內陸近3000千米探測,為臺灣爭取到7~10分鐘的預警時間,彌補臺灣原先近乎于零的戰略縱深。據稱,美國出售給臺灣的這套“鋪路爪”比部署在美國阿拉斯加和英國的遠程戰略預警雷達更先進,除了可以偵測到大陸起降戰機和發射的彈道導彈,還能通過調整雷達波束俯仰角度,探測到低空掠飛的巡航導彈。
如果再加上過去臺灣采購的“愛國者”系列導彈(包括花費約1500億新臺幣將2套“愛國者”PAC-2型升級成PAC-3型,并新采購4套PAC-3型),使得臺灣擁有了號稱“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防空網。”
兩岸軍力失衡是趨勢
很多人對臺灣耗巨資建設被動防空反導網表示不解,認為這是華而不實,但筆者認為其中有臺灣內在考慮:第一,這樣可以展示“自衛決心”——既是給自己打氣,又是給臺灣民眾一個交代(算是“形象工程”),同時向美國花錢買平安。第二,臺灣的防空反導網如果孤軍奮戰,自然毫無勝算,但如果通過采購美國武器和設備,或者主動向美國提供情報等幫助,那么就有機會被納入美國全球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為美國在中國大陸沿海部署軍事力量提供借口,進而加大大陸對臺動武的顧慮。
據臺灣軍方透露,美國出售給臺灣的“鋪路爪”遠程戰略預警雷達比美國部署在阿拉斯加和英國的更先進,而觀察美國長期對外軍售,很少出現向臺灣這樣的次級重要地區出售極先進設備的情況,尤其是對比美國始終不肯向臺灣出售不算很先進的F-16C/D戰斗機,更讓人乍看之下難以理解為什么會向臺灣出售如此先進的遠程戰略預警雷達。
筆者認為,臺灣采購這樣先進的遠程戰略預警雷達乃至構筑密集防空反導網,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希望花費巨資向美國采購甚至主動提議對華遏制合作,以勉強維持與美國若即若離的戰略合作關系(畢竟臺灣資本有限,實在不能保證美國對這種合作投入多大心力)。對美國而言,臺灣的防空反導網有一定的軍事意義,畢竟這是最接近中國大陸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可以納入美國全球反導戰略規劃,而且具體建設費用由臺灣買單,美國自然順利批準先進雷達出口。
不過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軍”裝備“鋪路爪”也只能獲得7~10分鐘預警時間,對于臺灣本身的防空反導作戰意義很有限,也就是對美國有些實際意義,但風險全部要由臺灣承擔。有“臺軍”將領指出,美國一直要求在“鋪路爪”雷達上加裝保密軟件,這意味著“臺軍”不能第一時間利用雷達數據,而且保密軟件相關費用全部由臺灣承擔。這自然導致了臺灣朝野強烈批評,而美國后來為了保證這套雷達能部署到臺灣,在保密軟件費用上做了一些讓步,但這改變不了臺灣“吃虧”的本質。
美國《防務新聞》透露,五角大樓國防情報總署曾向國會提交了《臺灣防空力量報告》。報告稱,“臺軍”在臺灣本島、澎湖列島、東引島等地部署了多層次的防空反導系統,裝備既包括采購自美國的“愛國者”系列和改進的“鷹”式,又有臺灣自制的“天弓”系列。按照雷達性能和導彈射程判斷,這些導彈主要負責中遠程防空作戰,其中“愛國者”系列戰斗力最強,也有較強的機動能力躲避敵方摧毀,但數量有限;“鷹”式雖然多次升級,但畢竟服役太久,作戰能力已很有限;而臺灣自制的“天弓”系列性能尚可,但雷達相當笨重,機動性受到很大制約,戰時生存性值得懷疑。
在近程防空武器方面,臺軍裝備了以“悍馬”為底盤的“復仇者”野戰防空系統,集成了“毒刺”防空導彈和12.7毫米通用機槍,單車伴隨防空能力不弱。而臺灣自產的“劍”式野戰防空系統采用了豐田8噸級卡車作為底盤,越野能力和防護能力較差。更嚴重的是,臺灣媒體曾報道,“臺軍”操縱“劍”式野戰防空系統的熱成像儀時,經常遭遇“反光問題”,探測效果慘不忍睹。可見,“臺軍”雖然耗巨資采購了美國先進雷達和武器,并努力研制本土化防空裝備,但在訓練、后勤等方面有諸多困難,戰斗力不可能充分發揮。
“臺軍”在2010年7月舉行了為期5天的“漢光26號”演習,重點仍是對抗大陸“導彈威脅”,不過計算機模擬演習將重點放在“聯合截擊”與“守島防衛”兩方面,主要目的是鍛煉指揮參謀能力,提升聯合作戰指揮機制的效能,并及時發現和改進演習暴露的缺陷,為了保證真正提高戰斗力,不以勝負為獎懲依據。另外,直接將解放軍廣州軍區和南京軍區列為假想敵,將相應情報參數和氣象水文資料輸入戰區聯合模擬系統,虛擬2011年兩岸爆發沖突的場景。
這樣看來,“漢光26號”演習的設定還是比較高明的,然而“臺軍”卻在演習中顏面盡失。單單“海龍”級潛艇在左營外海進行對抗演習時,發射一枚未裝炸藥的魚雷,不料等待打撈獲取參數的船只找不到魚雷,海空聯合搜索數日也不管用,逼得“臺軍”只好主動向漁民懸賞,請求民間力量幫助尋找失蹤魚雷。
看到“臺軍”這樣事倍功半的“強軍”舉措,臺灣學者認為,兩岸軍力失衡應該是一個持久的趨勢。中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富國強兵的長期戰略將發揮出更大的效果,領先臺灣軍力將越來越多,而且隨著解放軍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成就,考慮的關鍵假想敵將不是臺灣,至少是追求地區發展主導權或擴展世界影響力。至于解放軍沒放松對臺灣的軍事準備,就像海協會會長陳云林所說,是因為臺灣內部有一些“潛在不穩定的因素”,可能會令兩岸關系橫生波折,進而干擾大陸持續發展進程,所以解放軍是有備無患,并不能說明有主動開戰的意圖。
臺灣需要什么?
馬英九上臺之后,一方面緩和兩岸關系,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兩岸完全不對稱的軍事力量中的平衡點,爭議之一就是如果臺灣靠被動防御不能確保安全,是否應該發展主動攻擊性力量。
長期穿梭于海峽兩岸的美國學者斯通寫書披露,陳水扁政府曾秘密研發核武器。后來美國政府出于本國利益和全球戰略考慮,對臺灣企圖研制核武器非常擔心,曾通過美國在臺協會施壓。
人們普遍把臺灣企圖研制核武器簡單解釋為陳水扁政府乃至他本人的思維偏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黃金年代”,也全力推進核武器研發,只不過在1988年臺灣負責核武器項目的高級官員叛逃美國,此事曝光。后來在美國的壓力下,臺灣被迫拆毀輕水反應堆并向美國上交所有設備資料。對比臺灣不同時期不同執政者卻共同追求核武器,可以說臺灣對于自身定位和周邊形勢缺乏清醒正確的認識。
兩岸關系發展至今,臺灣的前途和命運已經很大程度上不由自身決定,而是取決于中美戰略博弈(至少是西太平洋地區綜合實力博弈),臺灣基本只能發揮棋子和風向標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主動挑釁大陸,或者追隨美國圍堵大陸實在是愚不可及,因為這樣令臺灣失去與大陸合作的機會,失去“回旋求生”的余地。
事實上,臺灣應該做的是努力尋求建構兩岸持久和平發展的政治策略,至于全面加強對大陸“防御能力”甚至“反制能力”,實在是自找麻煩,反而可能重挫兩岸關系,危害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