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法國電影凱撒獎頒獎典禮上,雅克·貝漢憑借《遷徙的鳥》獲得了最佳新銳導演獎。其時,他已是個滿頭銀發、年屆花甲的老頭兒。
雅克·貝漢1941年7月生于法國,6歲就開始在銀幕上露面,是一名優秀的演員,25歲即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然而他并不想僅僅做一個演員,他開始嘗試擔任制片,參與了多部影片的制作,同樣成績斐然。1989年他出演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的影片《天堂電影院》,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之后,雅克·貝漢做出了一個決定:完全轉向制片和導演,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個人生選擇實在重要!如果不是這次改變,我們就不會看到足以影史留名的杰作“天·地·人”三部曲:《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前兩部影片雅克·貝漢擔任制片人,到了《遷徙的鳥》,他更是集導演、編劇、制片數職于一身。這三部影片把雅克·貝漢獨特的魅力撒向了全世界。
使用顯微技巧拍攝的紀錄片《微觀世界》關注的是自然世界中微小的一群生命,籌備時間長達20 年,1995年一經推出,即引起巨大轟動。在放大的視角下,平日被人忽視甚或厭惡的蟲子們或晶瑩剔透,或翠綠如玉,或五彩斑斕,無一不精致迷人!《微觀世界》啟發我們試著去理解和尊重另一些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蝸牛,或一條毛毛蟲。
1999年的《喜馬拉雅》以尼泊爾高原土著商隊為主角,全部演員都是當地人。雖然是一部故事片,但雅克·貝漢著意表現的是壯麗的雪山——仍然是神秘的大自然。
而在里程碑式的紀錄片《遷徙的鳥》里,雅克·貝漢向我們完美地展示了一個自然界的奇跡,細節的奇跡。他把鳥類遷徙的話題拍成了閃耀著人文主義精神的杰作。
《遷徙的鳥》花了雅克·貝漢3年多時間,耗資4000多萬美元,膠片長達460多公里。拍攝隊伍多達600人,其中包括50多名飛行師、50多名鳥類專家、17名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大部分鏡頭采用航拍,景點從寒冷的南極到炎熱的沙漠,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程追蹤候鳥南遷北徙,全部拍攝行程近十萬公里,由南到北,由春至冬。
這些數據背后,更令人感動的是制作者那份敬畏大自然、希望能完全融入大自然的誠心。為了表現出生物世界的情感,表現出人與動物之間的“感覺”,而并不僅僅是“記錄”,雅克·貝漢和他的攝制組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和鳥兒們“培養感情”,讓鳥兒逐漸習慣人和各種攝影器材,讓它們漸漸覺得這些東西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覺得人就是它們的同類。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想要拍攝到這些生物純自然的遷徙狀態,拍攝到那么多不可思議的美妙細節,是難以想象的。
95分鐘的影片,所有的旁白、字幕不超過40句,完全靠富有沖擊力的精致畫面和優美配樂,一下子就把觀眾拉到了那千千萬萬候鳥之中,與它們一起穿過湖泊、原野、城市、雪山,在壯闊的天地間共同體驗飛翔的快樂、艱苦和偉大。人與鳥兒如此接近,甚至可以聽到它們的翅膀切割空氣的聲音。雖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類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在天空中,鳥兒仍然是主角,無論雪鵝、野鴨還是云雀,都自有其尊嚴。
當天鵝在槍聲響過之后跌落,當一群鳥兒陷在因石油泄漏而造成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時,每一個觀眾都會油然而生惋惜與不安。這正是電影想引導我們重新找回的情感。“對我而言,美好的情感是惟一重要的東西。” 雅克·貝漢,這位“用攝影機書寫自然史詩”的電影人說,“我們需要與自然界和平相處,因為人類不可能孤單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根據相關資料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