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桐桐今年4歲,特別愛幫助別人,但很多時候她的“助人”卻給我帶來無奈,在一次幼兒園家長開放日中,老師讓小朋友每人自己搬一個輪胎送回玩具架。只見桐桐和浩浩爭一個輪胎,她堅持要幫浩浩送輪胎。浩浩也堅持不需要幫助,抱著輪胎不放手。于是,桐桐伸手去推浩浩。浩浩哭著叫媽媽。我很生氣,嚴厲地責罵桐桐。桐桐解釋道:“我助人為樂,可是浩浩不讓我幫他!”遇到這樣的“助人”,我該怎么處理呢?(桐桐媽媽)
第一,情境辨別活動。家長拍下幼兒生活中需要朋友幫助的照片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照片,讓桐桐通過分類游戲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兩者的區別。“助人為樂”是指當小朋友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發出了求助信息時,我們就應該提供幫助,如小朋友說“我搬不動輪胎,你幫幫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鼓勵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一個人不需要別人幫助就能搬動輪胎。
第二,談話活動。可以跟桐桐討論“如果你自己能搬輪胎,并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別人硬要幫助你,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什么時候幫助別人才是合適的?”讓桐桐體驗硬性幫助別人是不合適的,使桐桐懂得在幫助別人前先要問一問“你一個人搬輪胎行嗎?”“需要我幫忙嗎?”然后再決定是否需要提供幫助,這樣既能表達自己幫助別人的誠意,又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第三,現實實踐活動。何時助人才是合適的,這種社會性認知及社會性行為的形成必須在交往的過程中經過體驗與內化。所以,在桐桐明白了道理之后,應該進一步地鼓勵桐桐,引導她尋找并詢問其他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實踐和檢驗她是否理解了什么是合適的助人及助人時的問詢策略,從而逐漸掌握被社會和他人認可接納的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