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條新聞挺感人,南京環衛工人杜大媽“用手掏陰溝中落葉”被廣泛報道后,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為了表示支持杜大媽,把母親從泗洪接到南京,讓母親和自己一起當回環衛工人。和捐款相比,這種做義工式的慈善行為更有價值。當下中國慈善事業之冷,到了亟需更多人行動起來的地步。
在中國,做一名慈善家很困難。說中國沒慈善家,這話可能有點狠,但的確有太多人在拿慈善開玩笑———表面上做的是慈善,背地里謀求的是名聲和利益。
正是有大批偽慈善家的存在,才讓真正做慈善的人難被分辨。久而久之,做慈善成為“隨大流”的跟風行為,難見有人把一項慈善事業做深入、做持久。
中國目前整體上不具備全民做慈善的氛圍。對于慈善機構的不信任,導致很多人失去捐款信心。《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全國只有25%的慈善組織完全或較多地披露了信息,與此相對稱的,是72%的受訪者認為“善款去向不夠透明”。慈善機構通常按捐款總數額的10%提取項目管理成本,也被廣為詬病。有網友評論說,慈善資金養肥了慈善機構。
在中國,熱心慈善的大多是普通人,他們做慈善的動力,多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根深蒂固的觀點。這些觀點到了現代,雖然被演繹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家國一體化口號,但受傳統觀念影響,老百姓對慈善事業還保留熱忱,而慈善機構沒能珍惜這份熱忱,讓它們慢慢冷去。
當然,慈善之冷,還應該從文化、經濟等方面尋找深層次原因。文化層面上,當今價值觀迷失、道德滑坡、急功近利心理普遍,幾千年來向善的文化傳統已經斷裂,人們做慈善失去了文化支撐;經濟層面上,走過物質極度匱乏時代的人們,對物質的渴求到了病態的地步,富人通過揮霍行為滿足心理需求,即便捐款,也總帶有施舍心理———習慣在電視臺的鏡頭前捐款,成為很多單位、個人的一種表演。
西方慈善的核心,是追求心靈的互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慈善更多地是給人安慰和信心。
而在中國,慈善有被等同于金錢的跡象,捐錢多了就是大慈善家,捐錢少了、捐錢沒被別人知道,就會遭到道德譴責,甚至“逼捐”。這樣的環境下,怎能誕生更多慈善家?怎能營造放松的慈善氛圍?
到了該從苦難化的慈善氛圍中走出來的時候了,讓慈善回歸愛意,讓慈善愉悅心靈,這是慈善的真諦。
(編輯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