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型人格檔案:
基本恐懼:怕自己做錯,變壞,被腐敗。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對的、好的、貞潔的、有誠信的。
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原則性強,不易妥協,黑白分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感情世界薄弱;有毅力,喜歡控制,光明磊落。
生活風格: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格故事:
家教心理講座結束后,一個中年女子跟了出來,說要咨詢教育問題。女子服飾得體、妝容精致,但有種顯而易見的憤怒和沮喪。她說,為了兒子,她操碎了心,可兒子還要學壞。
我讓她說說兒子壞的表現。她眉頭緊鎖:“兒子今年15歲,在重點學校讀高一。您別笑話,是買進去的。按說他該知道發奮了,可學習還是不上不下。我花高價請人補習,他嫌負擔重。我晚上電視都不看陪他學習,他說我監視他。我苦口婆心講道理,他竟發脾氣。更可氣的是,他還跟著一些孩子去K歌,說些我聽不懂的網上學的鬼話。”
她說的“學壞”,不過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表現。我問:“那你希望兒子怎樣?”她不假思索,“學習優秀,品質好,沒任何壞習慣。”“應該”、“任何”———完美主義者慣有的思維模式。
她又說:“其實,孩子主要受他爸爸影響。”又一個使她憤怒的人物登場了。“我學歷不高,基礎不好,但我一直很努力。他爸爸基礎比我高很多,但這么多年就沒進步,對孩子也沒要求。而且,他毛病不少,看電視喜歡翹腳,開水瓶蓋子老蓋不好。在他的影響下,孩子也丟三落四,不求上進。您看……”她臉漲得通紅,非常委屈。
我理解她的憤怒。對一個道德感很強、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來說,任何瑕疵都忍無可忍。他們希望每件事都盡善盡美,也希望身邊人不斷進步。因此會時刻反省自己,也會不厭其煩糾正別人的錯。當糾錯無效、別人不配合時,他們就會產生挫敗感,繼而憤怒失望。
她希望討到對付兒子、丈夫的良方,而我認為需要調適的是她自己。
我對她說,道德感強、求上進、求完美,超出實際范圍,就會給自己造成負擔、給身邊人帶來壓迫感。兒子成績中等,丈夫滿足現狀,這是現實,是他們享受的狀態。強行拔高、強求改變,只會傷害大家。
況且,從她的描述可以看出,她遵奉的道德并沒跟上時代步伐。比如對兒子的看法,認為K歌、說網話就是學壞。以她的標準限制孩子,只會阻礙他性格發展。至于丈夫的小毛病,可以忽略不計。生活的規則不該是嚴苛的律條,而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隨意舒適,才有好的氛圍。過于緊張、束縛,家就成了整潔漂亮的監獄。
她漸漸平靜,若有所思,“爺兒倆在家還真是挺不開心。有時我說要出差幾天,他們就交換眼神,好像壓抑不住地興奮。唉,這是何苦來哉。”
分手前,她表示會好好琢磨我的話,還給了我一張名片:葉敏,某公司財務經理。
一個有著完美主義傾向的財務經理,我有點擔心她在單位的表現。事實證明,擔心并非多余。不久,葉敏約見。她十分疲憊,說自己一個多星期沒怎么睡覺,吃飯也沒胃口,煩躁。我問:還是為了兒子?她搖搖頭。
葉敏是半年前升任財務經理的。她做事認真,不惹是非,頗得公司總裁賞識。老財務經理退休,總裁就提了她。上任后,她感到原來的制度有些松,進行了改革,大家還算理解。但她感覺一班人做事不得力,總達不到她的標準。
別人做得不好,她只能親自重做,并要求大家按她的樣子做。大家不干了,經常加班加點,誰愿意?她對下屬的態度不滿意,連續幾天下班后把大家留下開會,強調必須這樣做。有人提出相反意見,她第一次發了火。
那以后,她幾乎天天發火,下屬們仍然無法令她滿意。她拿出的計劃,大家都軟拖硬抵地不配合,弄得計劃一次次擱淺,總裁也有了微詞。
我問她:有沒有考慮過標準定得太高?她愣了,“難道不該嚴要求?”這也是完美主義者的悲哀。他們的標準,往往高出他人實際承受能力。這很容易喪失他人認同,失去配合。而計劃流產,又會使他們嚴重挫敗,憤憤不平,采取更嚴厲的措施,并自欺欺人地強調標準的合理性。
葉敏發火,其實是在捍衛她的信條,害怕信奉的觀念遭顛覆。她發泄憤怒時,內心正經歷挫敗。她認為總裁既然提拔她,肯定希望她有更出色的表現。
我對她說:“在你想象中,別人也追求完美,現實往往并非如此。總裁那么多年都沒對財務工作不滿意,說明他的期望值沒你想象的高。況且,你試圖將事做得無懈可擊,偏偏計劃不能順利實施。這說明,你的理念不合理。”
這次晤談,我們達成共識:設立的目標實際一些,精神壓力就不會那么大,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學會培養積極的同事關系,相信下屬,分攤壓力,不求全責備。
以后的一段時間,葉敏傳遞過來一些正面信息:她調整了工作目標,大家都輕松很多,關系也沒那么緊張了。在家,她很少挑剔丈夫兒子,他們好像也快樂一些。但我聽得出來,她的語調并不輕松,似乎她不快樂。
幾個月后的一天,葉敏在電話里失控地喊:“我受不了了!再這樣下去,我會憋死!”二十分鐘后,見到了我,她羞澀地笑了笑:真對不起。
葉敏說,這段時間她一直逼自己調整:不許發火,不許太嚴格地要求別人。他們爽了,可她特別憋屈。在單位,明明覺得他們做得不好,還要聽之任之;在家,又責怪自己無能,沒把孩子教育好,甚至怪自己擇偶不慎。成天生活在矛盾自責中,簡直要崩潰了。
人格評析:
葉敏前一段的所謂調整,不過是由宣泄變成了壓制。這只是表皮上的行動,她的理念并無多少動搖,未釋放的憤怒都淤積在心中。如此折磨下,她便陷入緊張、焦慮,伴隨一次又一次的自憐自艾。
現在需要做的是,幫她找到完美主義傾向的根源;改變偏激的思維方式。這才是她行為的癥結。
葉敏出生在嚴苛的軍人家庭。父母對其行為有著嚴格規范,偏離一點都會被矯正。從記事起,她就建立起了非白即黑的是非觀,道德意識非常強烈。按九型人格理論,她屬于第一型:完美型。事事追求完美,常常感到憤怒。
之后的咨詢,我鼓勵葉敏挖掘完美主義信念的由來,從理性角度去審視,探討這些信念與緊張情緒的關系。同時,擴展思維角度,與不合理信念辯論。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在我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合理的思維方式。
我還要求葉敏增強情感體驗,這樣做可以沖淡原有的道德觀,學會從人性本身考慮道德,接納不同的生存表現。隨著不合理信念消除,葉敏的情緒也緩解了,從姿態到面部表情,生動了很多。并且,更積極的行為方式正在形成。
當然,完美主義傾向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完成。我只能提供認知上的策略。更多改變,需要她在生活中認真思考,慢慢體味。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