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時候需要安靜、沉默或者無語。這是一個時代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不說話除了代表默認、不理會以外,還有……思考。
一前高三時代
高二下學期開學后,班主任時常對我們說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現在和高三沒什么不一樣。”
一句話若重復N遍之后就會令人產生厭煩之感,這是物理老師告訴我們的。但是在語文的修辭手法中,反復有著強調的作用。
每一次我們都靜靜地聽。煩悶卻不得質疑、不得反抗、不得否認。
大家都明白“和高三沒什么不一樣”意味著:我們進入了前高三時代!
二時代的面貌
有一次在QQ上和一個6年級的小女孩兒聊天,她知道我上高二后,發來一句:高二很爽吧?我當時就愣住了。我像她這么大的時候,也覺得高中(尤其是高二,我就是言情和泡沫劇的犧牲品)很爽。但是真到高二的時候,擺在我面前的是文綜和數學在下學期就進入高考總復習的事實,每個月考一次試,每次考9科。我們學校是高考考場,一群學弟學妹慶祝可以放假的時候,我們得抓緊復習,因為高考的第二天是高二學生的會考。
我很想把這些告訴小女孩兒,可是這些話我要怎么說給她聽?這些前高三時代的面貌,一個只學習三科的小學生要怎么理解?我只能發去一句“高二要考很多試”了。她很快回復了一句讓我無語的話:“我們也得考很多試。”
她不會懂的,我沒有反駁或者多加解釋的必要。這個“高二很爽”的概念,我在高二之前都認為它是個毋庸置疑的真理。
三當下是回憶前生
昆德拉說:“對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它們本身更有魅力。”經驗不足而且處于不能回憶的年齡的我喜歡這句聽起來讓人舒服的話,卻不能真正理解。我只能膚淺地理解為:當下始終不會美好。可是我又偏偏活在當下。
我所在的“當下”,大家都在為了一個未知而努力。蚊子調班、小符轉學、年級600分以上不再寥寥無幾……一切都在靜默中自然而然地進行,以至于猛然驚醒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大家都在努力,默默地,一步又一步,踏踏實實。
四印在心里的話語
月考的時候成績進步了一點點,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心里有種難以言表的感覺。也許是太貪心,覺得還不足夠,也許是看清楚了夢想和現實遙不可及的真相。但無論是哪種,技不如人是擺在眼前的事實。記得月考后,英語老師安慰我們:“你們努力了,但是依舊不如別人,不是因為你們的付出沒有成果,而是你在努力的時候,別人也在努力,而你的努力沒有別人的多。”
她說完這些話的當天晚上,班上很多同學都換了QQ簽名,表示對這句話的贊同。我什么都沒寫——當一句話印在心里時,筆墨的書寫只會顯得蒼白。
五“偷雞”是些什么事兒
這樣的時候,心中有再多不滿,再多叛逆,都容不得爆發。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時候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偶爾會反問,這是不是我的悲哀?但是我清楚地知道,2011年的高考越近,我真正的高三也就越近。
然而這樣的時候,還是有這么多不安分。比如我和同桌手中不離不棄的小說、笛子想考好卻倒退的名次、陌的音樂考試和星海音樂學院……其實大家都隱約知道原因,我們都不是笨孩子。可是我們又都呆得可以。預習課本上孟子講的那個“日攘一雞”的故事,看完以后都傻眼了。其實我們知道自己的原因,可是我們偏偏在干這種“偷雞”的勾當。同桌每天去租小說,我的稿費幾乎都往卓越網、當當網砸,笛子有些心不在焉,陌天天上網。
我半開玩笑地問同桌:“我們什么時候能夠不‘偷雞’?”
她頭都沒抬一下:“偷雞者會改,但我不會……也許到了高三,我還是這個樣子。”我問了陌同樣的問題,她只說她會少上網、多練琴,卻無法因為后者而放棄前者。一直安靜地在一旁聽的笛子說話了:“那你什么時候不看小說?”
是啊,什么時候呢?我沉默了。
那天放學回到家里,我打電話申報寬帶暫停使用。然后我開始整理我的課桌。這是一項大工程——太亂了。課本、練習冊、筆記本、小說、散文……滿桌子都是。抱著一堆小說往房間外走,才發現自己買了這么多書,它們之中,很多段落都被我用鋼筆做過標記、寫過感受。隨后,我把其他的書擺放整齊,書還是疊得很高,但總感覺有些不一樣了,哪里不對勁又說不出來。
六穿梭在高三的真偽之間
也許給我補習數學的姐姐說得沒錯,我現在還是個高二的學生,還有時間的。也許現在的我是在杞人憂天。可是,時間從來都不是個溫順的孩子,這個類似高三又不是高三的時代,不久后就會畫上句號。只愿在一切都處于“進行時”的狀態下,做出一些調整,給自己一個方向、一條道路。真的要面對一切時,可以不畏不懼。
后記:這篇文章我刪改了很多次。恍惚之間覺得打字的手是不屬于自己的。心中有很多話想說,卻很多都無法說出來。這個年紀本來是不應該出現文中這種頹廢現象的(班上流傳的“頹廢”一詞,是指做學習以外的事情),可是我想,我有必要給這個年紀留下些什么。它不美麗,不喧嘩,但真實。正因為年少,才不能過多地幻想世間的鱗次櫛比,而忘記眼前必須得面對的真實。
#1050833;編輯: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