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式成功”無疑是現下最具影響力的體育事件,“大滿貫”也因李娜而在中國擁有了超越奧運冠軍的光環。當李娜以2比0橫掃衛冕冠軍、后背上沾滿羅蘭加洛斯紅土的時候,無論你是不是狂熱的體育粉絲,都無法對她所帶來的情緒感染免疫。一時間,所有的媒體都將鏡頭對準了這個獨特的中國奇葩,她的“感謝獎金、感謝老公、感謝團隊”也成為中國體壇最另類的獲獎感言。李娜實在是個太不一樣的中國金花,脫下了“國家與體制”的外衣,她的成功顯得那樣純粹,那樣真實,她用毅力與執著寫下的是“李娜的勝利”,也由此成就了超越網球之外的一個“體制斗士”的奇跡。
1952年11月,在連續四五個月的晚間討論后,“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成功組建。1954年,它通過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改組為國家體育行政機關: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自此,中國體育的國家行政體制就這樣綿延了半個多世紀,這種體制也成就了中國獨一無二的金牌思路與體育精神。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這樣的體制,從它建立之初就意味著,體育在中國絕不僅僅只是一個“GAME”,它承載著遠比競技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個國家的“面子”,這個民族被認同的渴求都孕育在不斷增長的金牌榜上。所以,這樣的體育是輸不起的,是需要保障、需要發揚、需要投入、需要關注的,那還有什么比國家權力的直接培育更為有力?因此,那些身處體制內的乒羽、體操、舉重、跳水頗有些財大氣粗的味道,畢竟背靠著大樹,難道還不許乘涼嗎?
相比之下,李娜是有些清苦的,選擇做一個社會的“另類”總是需要經歷更多的磨難。從隱姓埋名的新聞系學生到世界矚目的法網冠軍,這其中的艱辛或許只有她自己知道。全運會的“炮轟”之后,內心失望透頂的李娜才真正下定決心要走到體制外。“李娜工作室”是她勇氣的象征。在這個高度職業化的歐美網球世界里,李娜選擇了尊重那里所有的游戲規則。聘請教練、注重形象、調整心態,在市場的殘酷競爭中,李娜脫穎而出。這時的中國體育再也按捺不住了。這就好比面對一個不聽勸告的任性孩童,父母本以為他會傷痕累累地回來,從此吸取教訓、乖巧懂事,而如今,他卻功成名就,硬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任何父母此時都不可能無動于衷吧?可問題就在于,這種觸動是嫉妒、打壓?還是反思與變革?
其實,體制內與體制外本來就沒有什么高低、優劣之分,就好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合整個社會的狀況才最為重要。中國體育是否會變成西式的個人主義運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市場也不再是什么“洪水猛獸”,體育牽手市場也一樣可以創造神話。其實,鄧小平有句話用在這里最為貼切——不管白貓黑貓,逮著老鼠就是好貓。適合體制內的就繼續“國”字當前,能夠走進市場的就職業化訓練。其實對守著CCTV-5的觀眾們來說,體制內、體制外又有多大區別?無論是誰拿金牌、升國旗,我們都是一樣心潮澎湃。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