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物:李佳興,女,21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貿易系英語專業
“我們身邊的好青年”百人榜上榜人物
李佳興從進入大學時起,就一直堅持做著志愿者工作。她擔任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一職,多次組織學生走進社會福利機構,關注弱勢群體。2009年大一暑假,她參與“孝基金”農村養老調研項目,用一個月的時間探訪了上百位“空巢”老人,為湖南省老齡委建言獻策。在家鄉陜西漢中,她作為義工,服務于漢中市社會福利院兒童所,親自照顧24名殘疾棄嬰的日常起居。
李佳興做這一切,和她的家庭環境影響是分不開的。李佳興的母親是教師,父親是警察,他們一直照顧臥病在床的李佳興奶奶長達7年。不僅照顧家庭,父母還在前幾年加入了漢中市愛心協會,這種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深深地影響了李佳興。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教會李佳興要學會付出和感恩。
很多人覺得做志愿者只要做一兩次就可以了,但對李佳興而言,她看到社會上的種種負面現象越多,就越想繼續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深入,要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這并不是大話,這是李佳興從小就在心中埋下的愿望。中學的時候,她看過一個報道,講加拿大一個孩子在看到第三世界國家童工的悲慘遭遇后,上小學時就自發成立了一個“拯救兒童”的組織,并且去了很多國家。這個組織逐漸發展,已為世界兒童做了很多貢獻。李佳興看了很受啟發,但是她上中學時不得不以學習為主要任務,也沒有多少平臺和渠道,但是那個加拿大孩子的故事一直留在了李佳興的心中。
此外,李佳興還一直有一個外交家的夢想。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幾名工作人員犧牲。這起事件發生的時候,李佳興才9歲,但她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志向,將來長大了要從事外交工作,希望通過外交,可以用和平手段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爭端。
帶著這樣的情懷,2011年1月18日,李佳興通過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經過兩輪嚴格的全英文面試、投遞簡歷,最終,她來到了西非加納,實現了做國際志愿者的心愿,和來自德國、秘魯等多國志愿者一起為非洲大陸降低艾滋病毒感染率貢獻力量。
志愿者這個概念是近些年才在我們國家得到認識的,很多人對志愿者的認識可能還不夠成熟,也不乏有些志愿者在工作時會把自己抬高,產生一種自我崇高化的心態。但在做過各種類型志愿者的李佳興心中,做志愿者不僅是給別人無私幫助,也是自己心靈凈化的過程。志愿者既是施助者,同時更是受助者。
這一點,李佳興在非洲時感受特別深刻。非洲人民的物質條件真的很匱乏,但他們也真的生活得很開心,時常載歌載舞。李佳興也是一個性格活潑的人,她教當地的學生打太極拳,跳中國舞,很快就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有一次,李佳興去一個村莊,幾個小朋友不會說英語,但李佳興和他們用舞蹈交流得十分開心。非洲人生活貧困,但心靈卻似乎更開放。今天,大多數年輕人可能更關注自己的小生活圈子,關注自己的前程發展,而對大世界的變化和發展并不愿多注意。李佳興不想對別人的價值取向做評論,但她愿意從自己做起,為世界走向更好的未來作出應有的努力。李佳興的暑期實踐項目繼續關注著艾滋病領域,她始終如一踐行著她的信念: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記者手記:心中要有愛,才可以給出愛;心中要有光,才可以點亮別人。90后青年大學生李佳興的愛心不是空洞的概念,不是華而不實的大道理,她受家庭影響,首先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這是小愛,當這份小愛隨著她的視野放之社會、放之世界時,就茁壯成長為了大愛。從愛自己的小家,到愛社會的大家,再到愛全人類生存的大世界,李佳興的成長有跡可循,也扎實可靠。世界很大,社會很復雜,改變非一日之功,李佳興不抱怨、不嘆息,愿從自己做起,愿自己首先綻放光芒,當她照亮身邊,再由她的身邊輻射向更廣闊的四周,世界不就一點一點變得更光明了?愿我們都從李佳興這顆平凡而又不凡的“土豆”身上汲取到愛,吸收到光,再把愛和光播送出去,從而把我們的世界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