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熊貓再度來襲,是時下最熱門的社會話題之一。草根影迷們翹首以待,以期進影院一睹神龍大俠風采,只因它那從頭到腳的中國味;而“先鋒藝術(shù)家”趙半狄聯(lián)手“北大醉俠”孔慶東唱雙簧,呼吁抵制,以“文化入侵”的名義。
功夫高手過招,勝負只在毫厘。而功夫熊貓進中國后,票房破紀錄,口碑創(chuàng)新高——趙孔合體和熊貓阿寶見招拆招,只一個回合就分出了勝負。神龍大俠不愧為神龍級,打醬油的終歸是抱醬油瓶的。
心胸:
只能當中國草芥,不許成外國奶酪?
自從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清王朝緊閉的國門后,武力上的劣勢慢慢讓國人認同了中國文化的劣根。儒、釋、道,那是蝕骨毒藥;中醫(yī)、針灸、武術(shù),那是裝神弄鬼;春節(jié)、中秋、端午,那是以吃為目的——上至文化精英,下至草根百姓,達成了共識:中國文化就是草芥,應該連根拔起。
晚清時有“洋務運動”,民國初年有“新文化運動”,建國后有“文化大革命”?!把髣者\動”時倡導“中學為體,洋學為用”,在肯定西方文化的同時更肯定自己;“新文化運動”從西方拿來“民主、自由、科學”這些中國文化沒有的基因,希望用西方文化來改良華夏文明,國人承認中國文化劣根但依然不離不棄;到“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成為了主旋律,國人已不滿足對中國文化低烈度改良,揮刀自宮,徹底砍斷傳統(tǒng)文化的臍帶。
這些“運動”和“革命”看似是風風火火,其實是猴急猴急。就如同猴子下山,路過別人家的西瓜田,就毫不猶豫回家砍了祖?zhèn)鞯捏刺覙?,不管栽過樹的地能不能種西瓜,也不在意自己的腸胃和西瓜合不合得來。
人家好萊塢有大片,于是我們也來:一艘名為《泰坦尼克號》的大船沉沒,卡梅隆獲得“世界之王”美譽;一只名為《無極》的饅頭餿掉,陳凱歌成為“做人不能無恥到這個樣子”的注腳——我們模仿別人拍大片時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人家日韓有偶像劇,于是我們也上:一部《東京愛情故事》讓所有少男少女都恨不得生在東京,只求轟轟烈烈愛一次;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讓所有瞥過它的人在看到流星時都會聯(lián)帶起一身雞皮疙瘩——我們山寨別人拍偶像劇時,那些偶像都土得像剛洗腳上田的土著。
我們的影視工作者亟需聘請一位導師教會我們什么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千呼萬喚聲中,《功夫熊貓2》來了,它用中國元素武裝到牙齒。
片頭交待故事背景,用的是紙做的皮影戲,宣傳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藝;功夫熊貓阿寶習武之地青城山,用極富中國水墨畫意韻的布景,邊推銷道教圣地,邊向中國畫致敬;沈王爺?shù)耐醭区P凰城,其實就是鳳凰古城版的《清明上河圖》;沈王爺被驅(qū)逐后臥薪嘗膽東山再起,靈感來源于越王勾踐的個人傳奇;羊仙姑的占卜方式,是對《周易》的活學活用;沈王爺收鍋碗瓢盆大煉鋼鐵,可以聯(lián)想到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也可以看成對大躍進時砸鍋賣鐵煉鋼的反諷;沈王爺妄圖一統(tǒng)中原,其實就是武俠小說中那些試圖實現(xiàn)一統(tǒng)江湖夢想的武林盟主的縮影;阿寶練最高武學,開始無論如何也參不秀,在無心插柳時,偶然得之,這正合中國禪宗“頓悟”意境;阿寶手接炮彈的場景,和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豐》一脈相承……
以虔誠之心拍出形神兼?zhèn)涞摹豆Ψ蛐茇?》,竟然被稱為“文化入侵”。人家電影中國元素一點沒有,你會怪罪別人鼠目寸光,無視華夏文明;人家把中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你卻呼吁同胞反抗文化帝國主義。的確,這是一種文化入侵,但是誰先誰后可得分清:當李小龍橫空出世后,把“功夫”一詞“殖民”到全世界,從那以后功夫電影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當成龍老得打不動了,李連杰慈善得不想打了后,中國功夫電影沒落后,作為中國文化入侵的“受害者”,好萊塢主動承擔了復興功夫電影的重任。就如同電影中,當沈王爺發(fā)明大炮,功夫到了2012時,無論是誰,只要他能挺身而出,那么他就有資格成為神龍大俠,受到大家的尊敬。
說地道中國味的《功夫熊貓2》是對中國文化的入侵者,其心態(tài)就如《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即使?jié)M人治理下的中國,百姓豐衣足食,也要推翻,因為他是滿人;明王朝再腐敗也要擁護,因為他是漢人的,神馬邏輯?
眼界:
其實功夫和熊貓可以更美的
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就如同面對年邁的老父親,看到他時首先想到的是贍養(yǎng)的壓力,于是像扔包袱一般把他們?nèi)拥骄蠢显骸?/p>
我們盡的義務,僅限于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把他們盡可能多地填上中國籍,然后就如同供祖宗牌位一樣安在神龕里,有空時燒根香瞻仰瞻仰,沒空時任蜘蛛在上面擺八卦陣。
然而,傳統(tǒng)文化真的只有壓力而不給力?只有成為草芥的份,沒有成為奶酪的可能?在我們和歷史訣別時,韓國人開始和我們爭端午節(jié)、孔子和李白;在我們拆掉老房子的同時,歐美的驢友發(fā)現(xiàn)了麗江的風情,郎木寺的意韻;在我們包粽子一般讓自己西裝革履時,在外國人中唐裝與旗袍暗地里躥紅。
那些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視若草芥,丟進垃圾堆后,別人撿到,經(jīng)過整理和包裝,在我們家門口叫賣。我們沒有檢討自己的過失,卻在指責別人向你挑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描述的是古代官員的飛揚跋扈;只能當中國草芥,不許成外國奶酪,“文化精英”對文化藝術(shù)下如此行政命令,神馬思維?
幸好藝術(shù)品質(zhì)不是行政命令能左右的,藝術(shù)有個性和立場,既然我們把豆包不當干糧,那別人就動你奶酪沒商量。
拍電影就是烹調(diào)一桌大餐的過程,誰的色香味出眾,誰就會吸引更多的食客。但是老是吃一種風格的菜,味蕾總有審美疲勞的一天。因此作為全世界影迷烹調(diào)“滿漢全席”的主廚好萊塢,他開始放眼全眼全球,動所有人的奶酪。
當拍攝《末代皇帝》時,他“動”的是我們的二十五史;當拍攝《花木蘭》時,他“動”的是我們的民間傳說;當拍攝《殺死比爾》時,他“動”的是我們俠客夢;當拍攝《無間風云》時,他“動”的是香港的黑社會……
你不必受寵若驚,也無需憤憤不平。因為他動的不僅僅是中國一家的:拍《里約大冒險》和《速度與激情5》,他把搶奶酪的觸角伸到了里約熱內(nèi)盧;拍《加勒比海盜4》,借用的是丹麥美人魚。然而在被動奶酪的國家,沒有人打廣告抗議,更多的是表示歡迎:讓奶酪被搶得更猛烈吧:《非誠勿擾》在日本取景,讓去日本旅游的中國游客大增;《里約大冒險》中火辣的桑巴舞場景據(jù)說能促進巴西拉丁舞教師的出口……
曾經(jīng)聽過孔慶東的演講,大意如下:中國制造最給力的宣傳,是電影《2012》,因為電影中所有抵抗末世洪水的“方舟”都在中國四川制造。美國人拍電影無心插柳給我們做了植入廣告——難道《功夫熊貓2》就沒有為中國文化做貢獻?他們不會平白無顧給你做插入廣告。就像外商來華開工廠,他拿到利潤大頭,我們卻拿到可以改善生活的工資。我們要做的,是要吸引外商來華投資,不應該抵制。
美國人用中國風拍《功夫熊貓》的情形,和中國唐朝時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經(jīng)歷異曲同工:玄奘取經(jīng),促進了以佛教為代表的印度文化的傳播;同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因為其對古印度詳實的記錄,成為全世界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文獻——玄奘印度取經(jīng),非但不是對印度“入侵”,反而讓佛教更美好。
如今是娛樂至死的年代,電影產(chǎn)業(yè)是宣傳一個國家最好的手段?!杜P虎藏龍》走紅后,西方說:一千個孔子頂不上一個章子怡。章子怡“入侵”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推銷效果或許要超過所有孔子學院的總和。
功夫和熊貓,二者都是中國的瑰寶,但是二者的生存狀態(tài)都很尷尬。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要在乎誰動了我們的功夫和熊貓,只要他們過得比現(xiàn)在好。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