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妹妹幾次約我共進晚餐,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麻煩,需要我被傾聽一番。不單是因為那段時間忙得抽不開身,也是我希望她可以有時間安撫自己有些躁怒的心。
在她又一次的約請下,我們一同共進了晚餐。如我所想,她遇到了麻煩——好朋友讓她很受傷。她說,自己不是憤怒也不是怨恨,只是想起自己對她的好實在是太寒心。她說在這一場關系中,她一直是那個付出者,手里的復習資料她會復制一份給她;自己的零食,她總是會第一時間和她一起分享;她的生日,她總是牢牢記得,會為她精心準備一份禮物……甚至在冬天,好朋友說自己冷的時候,她會脫下厚的棉服給人家,然后自己穿上好朋友單薄的棉衣,為的只是讓好友溫暖和開心一些……可是,這一切好像在那個她看來都是理所當然,因為她從沒有表現出對自己的感激,而當自己在一次課堂發言上出丑后,她還對自己冷言相加。
我安靜地聽她訴說,聽她的講述和她的自我分析,在這場關系中,她一直在不停地付出,即使她也感受到了兩人在一起時的不自在和不愉悅,而她卻依然在努力維系著。
其實,這或許就是問題所在,在這場友情的關系中,兩方都不夠快樂,一方即使壓抑著這份不悅,也依然會被對方感受到的,你的喜悅并不是行為的自然流露,你刻意的表現只會讓對方的心里更不舒服……
我和她講起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你,可以愛》,作者是一位有名的禪師,在書里他有一段對喜悅的解釋,他說,看到別人幸福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悅,我們又怎么為別人而喜悅呢?我和她說,其實,我對這句話有一個非常淺顯的理解,只有自己和別人都高興才是真正的悅和喜,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自己,因為最不該弄丟的就是自己。
就像我喜歡去食堂那家蘭州面館吃飯,并不是做得好吃,只是因為抻面的男孩兒總是很開心地笑著,眼睛里是純凈的光。他大聲地說話,賣力地干活,一舉一動都快樂和滿足得……這才是這正的快樂,可以傳遞和具有感染力的快樂。因為我的心情總是會跟著他好起來!
[編輯:商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