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一年級的時候,頭一次發現中山裝是一種美妙的服飾。教我們物理課的一位青年教師,穿著一件藍色的中山裝,那是一件有棉芯的活面的中山裝,面料挺括,做工精細。他穿著合體、端莊,下身穿著一條瘦瘦的黑色的毛嗶嘰制服褲,在黑色的三接頭皮鞋的襯托下,竟成了那個時代最時尚最前衛的裝束。這位青年教師的中山裝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是深長而久遠的。大學畢業后做的第一件棉裝就是中山裝款式,再后來到上世紀80年代,我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以后,連續做了三套藍灰色有隱條的毛滌中山裝,都是請當地有名的師傅專門做的。那師傅手藝果然不俗,他做的中山裝,我穿在身上,就有了首長一般的感覺。
那時中央首長們,除“文革”時期盛行穿軍裝外,通行的都是中山裝。毛主席的中山裝寬大,挺拔,有一種偉人特有的氣派。周總理著裝,正如斯諾所說,他穿著臃腫的棉衣,也比別人瀟灑。他穿中山裝,精致、典雅而又瀟灑。我還注意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喬冠華,他穿中山裝到聯合國大會上去,儒雅豪放,風度翩翩,簡直成了新中國的形象大使。另外,朱德、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也都穿中山裝。外國人管中山裝叫“毛制服”,我卻覺得它能代表中國,叫“國服”也不為過。
知識分子中也都以穿中山裝為榮,我在河北教師進修學院學習時,請來的河北師范學院的教授們,沒有例外地都穿中山裝,但面料質地要比一般老百姓的好多了。不是呢絨的,就是毛嗶嘰的,很體面也很見檔次。那時有件毛嗶嘰的中山裝是很不得了的事,我的一個同事,結婚時做了一身藍色的毛嗶嘰的中山裝,結婚后就放在箱子里,一輩子也沒穿幾回,成了壓箱底的寶物,在那時,一身高質地的中山裝幾乎就是一個人身價的象征。我還特別喜歡那種灰色的派力思面料的中山裝,挺括之余還能給人一種儒者風度。可惜當我有能力想去做一身時,中山裝的大潮已經過去了。
粗粗算來,中山裝在中國風行了四十年,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服飾多元化的浪潮中,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一夜之間,中國被西裝化了,上至政府要員下至平民百姓,大家一律都穿西裝。好還是不好呢?無需探討,反正睜眼閉眼之間,神州大地已是西裝的一統天下了。在我心中,隱隱地有一絲遺憾,難道曾經代表過國家和民族,象征著一個時代的中山裝,真的就這樣消失了嗎?
認真想來,中山裝確有其不足之處,它莊重有余,活潑不足,在一個活躍的,充滿生機的年代,它顯得矜持也顯得陳舊,但我不明白,這就是它沒落的原因嗎?
中山裝的退隱和西裝的崛起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然而事情走到頭后,就會慢慢地往回想,我們的服飾里缺少些什么?民族特色。于是有人出來設計有民族元素的“華服”、“唐裝”,想以此來填補中山裝消失所帶來的缺憾。但恕我直言,“華服”“唐裝”的設計,可能是近年來服裝設計中不甚成功的一筆,它構思陳舊,顏色過于艷麗,更像演戲用的服裝,明顯缺乏現代感,很難流行開來。因此我想,與其用“華服”“唐裝”來彌補中山裝沒落所帶來的民族元素的缺失,倒不如設法重新振興中山裝,畢竟它曾經經典過。須知,任何經典中包含著永恒的因子,就看你怎樣去發掘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