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每周兩節作文課,平時的日記、練筆,語文試卷中作文分數幾乎能達到總分值的一半,所有這一切均能證明寫作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高投入、低產出,教學形式流于自由渙散,有的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眉頭緊鎖,感嘆: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學生缺乏具體有效的指導,沒有掌握好寫作考試的應對策略。下面我就寫作考試的三種形式,略談不同類型寫作的應對之策。
一、命題作文
寫好命題作文的關鍵是審題。通過審題來確定中心、體裁和材料,然后根據不同的體裁、不同的中心來安排具體的寫法。
二、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就是考試題目只給出題目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題目。其形式主要有給出題目的前半部分,如《我熟悉的 》;或者給出題目的后半部分,如《 ,您辛苦了》;或者給出題目的中間部分《 也要 》;另外一部分題目需要考生在應試過程中補充完整,并以補充后的完整的題目為命題來寫文章。
半命題作文是介于全命題和自擬題之間的一種靈活多變的作文形式。寫好半命題作文的關鍵是要細細揣摩命題者的意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愛好特長,選取自己最得心應手的題材和文體,準確地擬定出需要補充完整的那部分題目,然后再按照命題作文的要求進行審題,這樣就可確保不偏題不跑題。
三、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是近幾年出現的嶄新的作文考試形式,一般由三部分構成:材料(也稱“提示語即引出話題的一段或幾段話”)、指定要寫的話題和具體的寫作要求,其特點是以某個話題(談話的中心)為基本寫作范圍,也就是說命題者為考生提供一個談話的中心,讓考生在規定的話題范圍內,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自定立意。話題作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度很大和想象力很強的開放性空間,供考生自行選擇,考生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表現自己的個性。
那么,學生如何寫好話題作文呢?我認為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準”是寫好話題作文的前提
話題作文為學生降低了審題的難度,有利于學生說出自己心里的話、真實的話,故其立意、取材都更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意寫作。因此,在寫話題作文時首先應認真仔細地閱讀提示或所給材料,讀懂其中所暗含的全部內容,不要偏離、遠離話題,切不可將話題等同于題目。其次一定要正確選擇文體。話題作文一般不限文體,目的是讓我們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而不是說不需要體現文體特點。三是選材要準。話題作文要求學生運用話題材料,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并能自由把握的材料進行寫作,但選材的目的是為了把主題表現的更充分、更突出,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據主題進行選材。
二、“實”是寫好話題作文的基礎
真實是文章的靈魂和生命。學生的情感,只能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中學生以學業為生活的主要內容,生活相對單調,只有積極、多角度地觀察、感受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加大發散思維訓練,學習捕捉生活的精彩細節,才能夠有創意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才能夠把日常生活中的“礦石”煉成“金子”,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來。譬如記敘文的“實”主要體現在記敘要具體、生動上,特別是在細節上下工夫。議論文的“實”主要在“準”的前提下,體現論據的充足性。
三、“新”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作文也是如此,文貴在創新。那么話題作文的創新,可表現在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兩個方面。
1.內容創新。
首先是立意要新。對于同一話題應盡可能把應想到的角度都想到,以期尋求更多更新的角度,從中選擇最佳角度立意。例如對“雪”這個話題,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立意:可以贊美雪的潔白無瑕,一塵不染;可以贊美它溫暖大地,滋潤萬物的奉獻精神;可以鞭撻它的虛偽懦弱——以潔白的外衣掩飾世間;也可以鞭撻雪的冷漠無情,所到之處雪壓冰封、千山枯寂、萬木蕭條。
其次是材料要新。作為話題作文更為突出這一點,因為話題作文覆蓋面寬泛,學生在取材上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那么該如何選取有新意的材料呢?作家浩然說:“別人沒有看到的你看到了,這是新;別人看到了但沒有想到,你想到了,這也是新;別人看到、想到了,但沒有寫出來,你寫出來了,這也是新。”由此看來,在選材上要創新,就要見他人之所未見,想他人之所未想,寫他人之所未寫。這就需要學生平時要多留心,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富有時代氣息的人、事、物、景,要從“人人心中有”的題材中挖掘出“人人筆下無”的內容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但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的新不是瞎編,而是要有生活。因為題材來源于生活,離開生活,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作文內容一定要真實可信。
2.形式創新。
表現為結構創新、語言創新及文體創新。
(1)結構創新。不同體裁不同類型的文章各有常見的思路模式,在結構安排上往往有明顯的軌跡可循,如果大家都按一個模式去寫,那么一定會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因此,學生在構思時絕不能只按固定模式來套,要活學活用,不拘一格,一定要根據表達思想的需要選擇一種合適的結構安排,力求達到化平淡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2)語言創新。同樣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表達效果。用語講究,富于變化,可展示學生的語言功底,可使文章“亮麗過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適當引用一些詩詞歌賦,如“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可適當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擬人句,如“記憶中的風箏和秋千,孤寂無邊的原野,以及山頂上那座孤零零的小茅屋,仿佛是一根根長長的絲線,一頭系著我的心,一頭牽著綿綿的鄉情與童趣”。可以采用氣勢非凡的排比句,如“讀書真好!它讓我足不出戶不出門便可欣賞到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高山流水,小橋人家;讀書真好!它讓我穿越歷史隧道,走馬塞上,看楚漢交兵,金戈鐵馬,觀火燒赤壁,笑曹操敗走華容道;讀書真好!它讓我徜徉于想象的時空,和李白舉杯邀明月,與李商隱共剪西窗燭”。還可以用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口語化的語言、深刻含蓄的哲理句,如“哲學家說,昨天是通往自滿大門的鑰匙,明天是希望的眺望臺,只有今天是人生價值的所在。范進說,回憶寒窗的苦,品味當官的甜,我一定要把握現在。孫悟空說,想想俺老孫除妖滅魔的艱辛之路,俺一定好好享受今天這和平之道。我說,當青春之風拂面而過時,我一定要把握現在,穩抓今朝;當今朝希望的花瓣風干時,我會捧一手清香,無悔地告訴自己:今天很美”。以上這些都是語言創新的有效途徑,重在學生平日的積累和練習。
(3)文體創新。話題作文為學生選擇多種文體提供了空間。除記敘、議論外,小說、散文、戲劇、寓言、書信體等形式都可以靈活運用,這將會使學生的作文增色不少。如某市以“對與錯”為話題作文,許多學生以學校、生活為題材,采用一般的記敘文或議論文體,暴露出生活面窄、生活積累和感悟積淀淺薄的不足。而一篇《錯?對!》的獨幕劇,抓住初三學生愛好寫作“究竟對還是錯”來構思劇情,舞臺場景的轉換自然流暢,舞臺說明準確得當,富有創新意識,注重全新的包裝,怎會不受大家的青睞呢?
總之,我們除了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寫作考試的應對策略之外,還要千方百計幫助學生解除畏懼作文的心理枷鎖,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拓展學生的作文思路,培養其良好的作文習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寫作中不斷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