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洪,周 明,趙 平,嚴春梅
(昆明學院體育系,云南昆明 650214)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現在和未來。根據近幾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現階段的大學生教育中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諸如學生體育意識淡薄、體質下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現,這些傾向與新形勢下國家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要求很不適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受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影響,使學生缺乏體育運動,忽視體育鍛煉以及對學生體質要求降低。根據對不同鍛煉程度大學生的體質特征和影響健康的因素分析,從“學校體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自主鍛煉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的角度出發,提出引導大學生科學、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干預策略。
1.1 研究對象
昆明學院三、四年級本科學生1483人,其中男生951人,女生53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學生體質健康、體育教學改革相關的文獻30余篇,為本研究提供可行的理論依據。
1.2.2 測量法。根據目前我國制定的對體育人口的判斷標準,將昆明學院1483名本科三、四年級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和時間的不同分為經常鍛煉、偶爾鍛煉和不鍛煉三個組別(見表1),并對其身體形態、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測試。

表1 不同鍛煉水平組別劃分
1.2.3 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對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體質間差異采用F檢驗作兩兩比較分析。
2.1 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的體質特征
2.1.1 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特征。身體形態是人體結構的外在表現,與人體的機能、體能密切相關,采用體質指數(BMI)、維爾維克指數(a)和腰臀比指數(WHR)來判斷學生的體形勻稱度,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體形態,提高健康意識。研究表明: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BMI指數、a指數和WHR指數間均具有顯著性差異,經常鍛煉組學生的三項指標均優于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學生(見表2)。說明達到一定運動量和強度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體的充實。
身高標準體重指標直接反映人體形態發育水平,評價身體勻稱程度和營養狀況。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根據測試數值對應有營養不良、較低體重、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五個等級。表3表明:經常鍛煉組正常體重的學生明顯多于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超重、肥胖的學生多于經常鍛煉組,男生多于女生;另外,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營養不良、較低體重學生也多于經常鍛煉組,女生多于男生,這與女生的愛美心理和審美觀念有關,有的甚至通過控制減少攝入膳食來保持身材,再加上缺乏體育鍛煉,更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的后果,影響學習和生活。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學生在身體形態方面表現為:一類是體重超標;另一類是體質單薄,相對廋弱。大量的研究已表明,超重或過度肥胖與心血管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相關[1],與人體的生理機能和運動素質呈負相關。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識,不僅要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而且還要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預防和降低“亞健康”的發生。

表2 不同鍛煉水平學生身體形態特征比較(n=1483)

表3 不同鍛煉水平組學生肥胖程度比較(n=1483)
2.1.2 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的身體機能特征。肺活量/體重指數和臺階試驗指數是對人體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評定的重要指標。表4對不同鍛煉水平組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和臺階試驗指數采用One-way ANOVA比較均表現為經常鍛煉組指數高于偶爾鍛煉和不鍛煉組;對不同鍛煉組間F檢驗兩兩比較,各鍛煉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而且經常鍛煉組優于偶爾鍛煉組,偶爾鍛煉組優于不鍛煉組。因為運動中不斷改變胸腹壓,使呼吸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從而提高肺通氣的功能,同時使心肌的收縮能力得到鍛煉,提高了心臟的供血能力。因此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對改善、提高學生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統功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1.3 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特征。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是體質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研究證明,身體素質的好壞與遺傳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體育鍛煉意識、鍛煉水平。表5表明:經常鍛煉組學生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和50m跑成績優于偶爾鍛煉組,偶爾鍛煉組優于不鍛煉組,組間差異顯著,隨著鍛煉頻率的增加,其成績差距逐漸增大。堅持體育鍛煉對增強下肢肌肉爆發力和彈跳能力,提高肌肉、韌帶的彈性和伸展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學生身體素質持續發展的關鍵。從長遠來看,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在學校體育期間重點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從被動體育人口向主動體育人口轉化[2]。

表4 不同鍛煉水平組學生身體機能比較(n=1483)

表5 不同鍛煉水平組學生身體素質比較(n=1483)
3.1 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因素
“導致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下降的原因與學校體育的相對滯后有關[3]”。其一,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學校體育設施與體育教學和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供求矛盾突出。其三,教師教育觀念的滯后,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不能滿足學生興趣與身心發展的需要,現在大多數學生喜歡體育、課外體育活動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制約著教學質量。其三,受學制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表現為開設體育課學年一、二年級呈上升趨勢,三、四年級呈下降趨勢[4,5]。其四,學生健身意識淡薄,缺乏自主鍛煉的能力。
3.2 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干預策略
3.2.1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向縱深探索體育教育內涵的重要標志和體現。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五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表明:體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將知、情、意、行的教育貫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發揮學校體育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重要功能,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全面地提高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3.2.2 合理膳食結構和科學安排體育鍛煉。良好的校園生活、合理營養和科學體育鍛煉對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已取得成績的保持至關重要。合理的膳食結構能有效的控制人體能量的攝入,從而控制學生的身體形態,調節體內能量的需求;科學地安排體育鍛煉,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6]。
3.2.3 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興趣是激發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堅持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以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以及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誘因,激發學生的體育動機,始終將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能力,才能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2.4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適應不同學生需求的彈性體育課程體系。體育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既要有利于學習者接受,有能適應不同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構建彈性、開放性課程體系,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體育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①將課堂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校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力量,成立體育單項協會、俱樂部,將學生的余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面向全體學生,以人為本,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活動,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模式。②注重體育課程結構的整體設計。一年級開設基礎課,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運動技術,重點是提高的學生身體素質;二年級開設選項課,項目上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專長,使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③創設模塊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結構設計,具有靈活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1]甄志平.體育與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
[2]陳善平,閆振龍,潘華山.散打選項課對男大學生體質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6):792-793.
[3]胡利軍,楊遠波.社會經濟發展與國民體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5):3-10.
[4]孫偉,陳善平,劉常偉.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發展的體育教學因素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5):450-453.
[5]王玉洪,楊玉榮,嚴春梅.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昆明大學學報,2008,19(3):106-109.
[6]田鳳彩,李子明.首都師范大學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6,27(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