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慧峰
(1.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建筑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濟南250101;2.山東建筑大學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濟南250101;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200092)
大虞片區位于濰坊市中心城區的核心位置。大虞片區是濰坊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的奎文分區的7個片區之一,規劃用地控制面積614hm2,建設用地控制面積515 hm2。規劃范圍涉及兩個行政區,以新華路為界,西為奎文區,東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盡管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西部毗鄰白浪河沿岸地帶的市級商業中心、東部鄰近市級文化中心,但大虞片區自身的功能和形象特色并不鮮明。在濰坊市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大虞片區的功能定位尤為重要,需結合片區現有條件尋求適合的發展和建設策略。
大虞片區現狀工業用地 58.08hm2,占612.11 hm2城市建設用地的9.49%,主要為分布在北宮街以北的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紅旗機電有限公司等有較長建廠歷史的大中型工業企業。依據《濰坊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以及濰政發[2002]22號《關于中心城區工業企業實施“退城進園”,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有關政策的試行意見》等政策精神,片區內大型工業企業已先后啟動用地功能置換和搬遷改造。
面對城市布局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功能質量提升的需求,工業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對象。同時,對歷史的尊重和地域性文化潛質的關注,使人們重新意識到舊工業建筑的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自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國家形成了保護工業遺產的普遍觀念,如何對待舊工業建筑也成為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1]。大虞片區中的老廠區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廠房也具有改造再利用的現實價值。舊工業地段的更新,作為大虞片區未來發展中功能結構完善和拓展的主要機遇,成為濰坊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研究和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近年來,隨著城市用地的擴展,位于城市邊緣區的工業類用地被逐漸包圍于城市內部,引發城市在用地經濟和結構方面的不合理,以及諸多環境問題。同時,城市核心區域內的工業用地單位,也因建筑、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的滯后與老化,出現功能性衰退,大量舊工業地段面臨更新改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指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在于它記載了蕓蕓眾生的生活,是認同感的基礎;它們在機械工程方面具有技術和科研價值,同時它們的設計和建造工藝也是美的源泉”。
舊工業地段更新,作為工業遺產保護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始于德國魯爾工業園的探索。1989年德國魯爾工業園成為工業區成功轉型的先驅,科學園計劃、景觀公園以及獨具創意的舊廠房利用,從而為地區性產業的提升與轉型創造了誘因,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形成了獨特而時尚的生活方式,實現了魯爾地區的復興。1999年北京外研社印刷廠的改造,是國內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里程碑式項目。此后,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相繼出現了成功的改造案例。通過工業建筑在歷史文化價值、建筑形態、技術經濟價值、城市景觀特色等方面的再利用,創造城市形象的特色節點,成為反映城市動態連續發展過程的重要一環。
社會各方逐漸認識到舊工業建筑的歷史價值和改造再利用的現實價值,以及工業地段具有的改造潛力,以一種新的、長遠的觀點和方法對待工業區的改造和更新。此外,對富有地域特色的審美和文化追求,使人們重新意識地域性工業地段飽含的地域文化特質。舊工業地段附和凝聚著城市的工業成長歷史和市民的生活軌跡,舊工業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能夠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
濰坊市已進入經濟穩定增長、產業結構轉型、現代服務業凸顯的城市發展加速期。全球化背景下,每個城市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市區核心地段都需不斷充實金融、商貿、服務、信息傳播等現代服務業空間以支撐城市功能和競爭力的提升。城鄉居民生活開始進入富裕階段,居民的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消費能級不斷升級,對城市空間環境的地域文化有更高追求。
從城市發展階段的角度看,大虞片區處于“新舊更替”的建設過程中。2000年以來,在政策的推動下,片區良好的區位條件使其成為房地產投資和第三產業用地的熱點區域。大虞片區的功能和面貌正在發生明顯轉換,活力逐步上升。這些因素都為大虞片區內工業地段的改造利用提供充足的動力,也給片區擺脫風貌特色上的“模糊”意向、塑造標志性公共空間帶來機遇。
大虞片區中的老廠區和老廠房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改造利用價值,在功能置換時機成熟條件下,這些舊工業地段經充分挖掘后的利用和再創造,將為本地區帶來持續的財政收入,提高地區競爭力,同時為濰坊市在歷史文化、建筑形態、經濟發展、城市景觀特色等方面的再生提供了優越條件。
大虞片區內的工業用地集中在北宮街、玉清街、虞河路、文化路圍合的街區內,包括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紅旗機電有限公司(5823廠)、濰坊鈑金廠、鋁型材加工廠等工業企業,其中以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最具改造再利用價值。
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是省重點企業集團之一,有50年發展歷史,大虞片區內的老廠區占地22 hm2。貫徹濰政發[2002]22號文件精神,企業列入濰坊市政府“退城進園”重點扶持企業,在濰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坊子區分別征地10hm2和14hm2,分別建立“拖拉機工業園”和“動力機械工業園”。兩個工業園都已開工建設,其中動力機械工業園2008年底具備搬遷條件。隨著企業向新區的擴張和搬遷,老廠區必然面臨功能置換和改造利用。
企業50年發展歷史,蘊育出良好的廠區環境,保留有風格鮮明的工業建筑。這些大體量的廠房建筑歷史感強,有特定工業時代特征,結構耐久堅固,采光通風良好,空間開闊,建筑造型和細部美觀,有較高的工業技術美學和文化價值,延續著產業發展的歷史印記。建筑空間適應性強,平面規整,立面簡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潛質突出。此外,樹齡長的大樹生長茂密,展現著廠區濃厚的歷史延續感,也賦予空間景觀更多生機。
大虞片區舊工業地段的改造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豐富城市建筑文化內涵。通過保留工業建筑形態,保留了建筑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痕跡,一方面延續了建筑生命力,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發揮技術經濟價值。根據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地理區位優勢、產業發展基礎等條件,將原有工業建筑功能置換為商業、創意型功能,如展覽、辦公、會議、康體、餐飲、公園、酒店、設計、出版等多種功能用途,使城市地段機能得以更新,獲得發展的機會與動力,促進濰坊市經濟發展。
再次,增強城市歸屬感,延續歷史文化研究教育價值。正如凱文林奇所述“每一個人都會與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聯系密切,對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記憶中意味深長”。老廠區記載著普通大眾工作生活場景,反映大虞片區和濰坊市的工業歷史文脈和特色。憑借工業地段和建筑的保留,可以認知濰坊市近現代工業的發展與興衰,也能發展建筑、機械工程、制作工藝等方面的科研價值。
最后,這些歷史感強、個性獨特的工業建筑,根植于本土地域生長,對其改造和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濰坊市的建筑肌理與空間特征,塑造城市意象特征。
為了充分探討大虞片區內老廠區和老廠房規劃更新方案的可能性,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中,對國內同類改造案例進行分析,借鑒更新經驗。
產業地段改造和利用從利用價值評估[2]的開始,工業地段也是如此。通常從周邊環境、建筑質量、外觀特色、交通可達性、商業利用價值、配套設施條件等方面評定之后,選擇具有保留和改造價值的建筑和地標,漸進性、適應性地再利用。價值評估之后,更新重點主要涉及原有地段的功能增值、整體空間環境更新、建筑單體改造利用三個方面。
原有工業地段的功能增值是改造和利用的重點,包括土地功能的轉換和建筑功能的更新。通過重新界定和調整地段的區域功能定位,增加商業、文化娛樂、服務業功能;建筑功能置換的基本方式有二種:一是舊功能的拓展和轉釋,二是新舊功能的置換,賦予舊建筑以新的生命。由于具體項目對功能置換的要求不同,二種方式也可能同時使用。
整體空間環境更新主要通過空間織補和重塑兩種途徑。城市片段的織補,是將舊工業建筑片段改造梳理為新的有機整體的本體改建手法。英、美等國家20世紀60至80年代的碼頭改建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如巴爾的摩內港開發的舊金山漁人碼頭的開發再選用等[3]。由于當時的工業建筑往往是城市破壞環境的一部分,其片段的織補所帶來的文化藝術性再生,為城市復興做出了積極貢獻。空間的重塑是指打破原有的城市空間形態,經過設計后形成新的空間組成形式[4]。挖掘地區價值并加以重新塑造,將提高土地價值,改變空間形態和周邊地區城市肌理,使景觀效益增值,改變城市印象。
對工業廠區可延續、可利用的建(構)筑物的利用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原樣保留;二是一些結構美觀、具非常尺度感的建筑,具有地區特征的工業建筑,將保留主要結構、構件,賦予新的使用功能,或將其改造成景觀構筑物;三是利用建構(筑)物構件或機械構件,通過加工成為景觀小品。
國外典型的案例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工BA計劃(1989—1999),瑞士厄利孔地區、溫特圖爾蘇爾澤工業區和蘇黎士工業區改造、美國紐約SOHO區、Gentry公園等。著名建筑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完的英國泰晤士河畔的熱電廠廠房改造為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諾曼福斯特等完成的德國埃森關稅聯盟12號煤礦廠房改造都為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中國的工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的保護更新主要有兩個趨勢:第一是全新用途的再開發利用或相關用途的再利用,例如外研社印刷廠改造、遠洋藝術中心、蘋果社區售樓處等;第二則是文化產業相結合的地段整體改造更新,例如北京798廠改造、上海海蘇州河畔改造以及中山岐江船廠改造等等。改造后的類型主要有創意產業區、商業街區、文化建筑、辦公建筑、體育建筑等主要形式。
3.2.1 創意產業區
北京798工廠和上海的上海建國路8號橋此類改造的典型代表。北京798工廠是718廠的其中一個分廠,建于1952年,是我國電子行業的骨干企業。1999年國家批準北京電子城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房地產開發的升溫,房地產商和廠方意圖開發此處閑置的工廠用地獲利。798廠房面臨全部推倒拆光的厄運,拆或留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批中外藝術家和商業文化機構自2003年起租用和改造這些空置廠房,逐漸形成集聚畫廊、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的藝術區。上海建國路8號橋前身是上海汽車制動器廠15000m2的舊車間,一群知名建筑設計師、藝術家挖掘舊車間特有的建筑風格及歷史底蘊,“制造”了從過去的工廠到現在的時尚創意中心,成為城市歷史與未來承接的良好典范,是上海市首個由老廠房改建而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也是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中首個以創意產業為特色的示范點。
受限制于現行的土地收儲和出讓方式,兩個創意區都采取“租賃—改造—轉租”模式。業主用租賃方式,將廠房直接租賃給藝術家,或租賃給開發商投資改造后,再轉租給藝術家或設計師,閑置工業地段煥發出新的活力。
3.2.2 文化建筑
唐山市城市展覽館在四棟歷經大地震而沒有被損壞的日偽時期修建的彈藥庫和兩棟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糧庫舊址上改建而成的,此處原為封閉的儲糧和加工糧基地,保留有許多規模龐大、結構完好的單層倉庫。成都東郊工業文明博物館是利用宏明廠機修車間老廠房建立的博物館,保持了車間的原貌,藝術性地呈現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成都工業文明。
3.2.3 辦公建筑
廣州信義·國際會館原為20世紀60年代高大寬敞的蘇式廠房,依托獨特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文化積淀,具備展覽、寫字樓、會議、公寓、酒店、餐飲、娛樂及相關配套服務。北京朝陽公園沙灘排球運動場是2008年奧運會沙灘排球的比賽場地。這塊場地處于原北京煤氣用具廠舊址,場館建設充分考慮對工業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三棟舊廠房經過內部裝修改造為貴賓、運動員休息及賽事管理、安保、技術和媒體用房。
3.2.4 商業建筑
青島天幕美食城是以餐飲為主題的特色休閑街區,前身是青島絲織廠和青島印染廠的廢棄老廠房。設計利用老建筑與老廠房巧妙結合,將總督府、花石樓等20多處青島著名歷史建筑融入到室內步行街的立面設計中,形成人文氣息濃厚的青島歷史文化建筑長廊。廣州港碼頭區內二大阪倉碼頭區舊屬日商大阪株式會社,建于1930—1934年間,基地內現有面江的1座日式倉庫建筑,1幢日式俱樂部小洋樓以及若干零碎的臨時工業建筑。改造根據現有用地條件和新的功能組合進行合理功能分區,將原大阪倉日式倉庫更新為綜合健身休閑活動場所,日式洋樓更新為特色餐飲。拆除基地內后建臨建建筑,保留古樹,利用沿江空地結合綠化布置室外休閑活動場所。
3.2.5 體育建筑
湛江某羽毛球館由位于湛江霞山區的一家橡膠廠的舊廠房,窄長的球館可并排容納兩片羽毛球場,A區6個場地,B區7個場地,總共13個場地。
在濰坊市大虞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現狀分析階段,詳細調查了老廠區的整體空間環境,評價了老廠房建筑質量等改造條件,劃定出具有保留和改造利用價值的建筑、道路、樹木、空間范圍等。在片區規劃關鍵問題研究階段,梳理了國內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案例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在規劃方案階段,結合大虞片區未來的發展定位,提出舊工業地段的更新方案。
在進行現狀老廠區的用地、建筑、交通、環境等分析的基礎上,從功能增值、空間環境更新、建筑單體改造三方面研究了老廠區更新的可能性,提出用地功能提升、支路網絡織補、城市意象重塑的更新思路。
結合大虞片區的用地功能和空間結構,將現狀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紅旗機電有限公司等工業用地進行用地功能置換,綜合考慮原有建筑分布、綠化分布、道路組織、微觀區位等因素進行用地調整。改善交通條件,增加商業、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增加地區商業活動的吸引力與內聚力。挖掘地區價值并加以重新塑造,提高土地價值,改變空間形態和周邊地區城市肌理。
結合路網優化,優先將部分工業用地調整為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城市公益性設施的配置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然而,土地市場化帶來的高強度用地開發,往往使城市建成區中的公益設施面臨用地短缺、選址困難、資金短缺等困境。大虞片區內的工業用地,皆為劃撥用地,且開發強度較低,因此,控制性詳細規劃從城市整體利益考慮,在老廠區的用地調整中,著重強調并且保證城市公益性設施的空間落實。結合現狀建設條件,擴建九年一貫制學校用地,布置片區級體育設施中心,樹木綠化集中區域調整為公共綠地,以此來提高城市的服務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并通過公共設施的外部性,帶動周邊地區的土地增值。
老廠區中保留價值高的工業建(構)筑物集中區域,適應老建筑改造利用的可能性,規劃為商業金融、文化娛樂、辦公用地,定位為企業管理、特色工業歷史文化展示、貿易服務等功能。其余用地可開發為居住用地,配套相應的幼兒園、社區商業等服務設施,作為片區活力和人氣的基礎和支持。
山東濰坊拖拉機廠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紅旗機電有限公司等面積較大的老廠區內部,道路自成體系,路面鋪裝、照明燈具良好,行道樹繁茂。然而,因這些面積較大的老工業廠區阻隔,大虞片區內的支路體系卻不夠完整。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考慮城市街坊尺度、主次干道密度等因素,結合廠區道路的布局、寬度等現狀條件,將老廠區內的道路整合入城市支路體系中。支路網的溝通和織補,也提高了改造利用價值較高的工業建筑集中區域的交通可達性,保障了商業金融、文化娛樂、辦公功能改造的實現。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整體空間控制上,引入現代景觀設計的概念和手法。將需要保護的老廠房建筑納入到公共綠地的范圍中,創造出公共性、開敞性的觀賞空間,使新舊環境有機結合成整體。公共綠地、體育設施用地、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等功能組織在城市主次干道與支路的交叉處,使景觀效益增值,改變城市意象。
大虞片區內的舊工業建筑單體再利用,借鑒國內工業建筑改造類型經驗,適宜調整為滿足商業、餐飲、文化體育、商務辦公等需要大空間的使用功能。充分拓展舊工業建筑功能,可考慮將企業的高端管理服務職能融入到大空間的工業建筑中,使企業辦公管理、商務展覽和綜合服務空間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結合舊工業建筑的利用和特質環境的存留,延續地域工業歷史文脈。
不涉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的居住、部分公益性設施用地,采用土地收儲—出讓或劃撥—開發的土地開發模式;對于涉及老建筑保護和改造利用的用地,近期可以借鑒其他城市普遍采取“租賃—改造—轉租”模式,只進行建筑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調整,遠期待各種條件成熟后,逐步完成土地出讓等產權轉換等土地管理程序。
[1]王崇杰,房濤,王宜周.舊有工業建筑成功改造案例解析[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9,24(5):477 -481.
[2]朱志軍,朱毅藝,郭冠頌.產業建筑再利用與城市再生:廣州水泥廠廠區改造更新概念規劃設計[J].工業建筑,2007,37(11):20-24.
[3]張宇.舊工業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07.
[4]吳宇強.產業類歷史地段城市更新空間策劃[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城市設計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