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R&D國際化
——后發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評肖文教授的新作
后發國家在經濟追趕中如何實現技術進步,一直是學界、尤其是經濟增長理論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然而,后發國家由于激勵機制的缺陷、科研積累的不足以及政府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追求等,造成了國內研發(R&D)投入的不足。因此,如何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國際R&D資本的吸收,便成為后發國家尤其是新型工業化國家尋求技術進步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來源。浙江大學肖文教授與其博士林高榜的新作——《跨國公司R&D國際化與中國自主創新》(以下簡稱為《跨國公司》),指出了一個十分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技術創新渠道——跨國公司R&D國際化。
《跨國公司》一書通過梳理有關跨國公司R&D國際化行為的經典理論,從動因研究、區位選擇、技術外移效應和技術轉移系統四個角度對現有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發現,跨國公司R&D國際化行為并不是為了促進東道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而是在其全球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追求過程中,客觀地產生了技術的外溢。該書創新地研究和構建了區域自主創新綜合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并測算了中國區域層面的自主創新綜合能力水平,首次對近年來中國各區域自主創新綜合能力的演化特征進行分析,發現了明顯的區位特征。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跨國公司》一書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中國地區R&D國際化水平和效率進行了測算。基于此,研究和分析了跨國公司R&D國際化水平與效率之間的內源性聯系。同時,結合方差分析和鄒氏穩定性檢驗(Chow-test)分析了地區市場規模、外商投資規模、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自身R&D資源、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五大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市場規模越大、外商投資越多、知識產權保護越完善、自身R&D資源越充裕,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對R&D國際化水平的促進作用越容易發揮;從而,技術進步的貢獻越大。
通過計量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跨國公司》一書深入討論了R&D國際化對于增強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結果表明:R&D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對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促進作用在區域分布上存在一個“門檻”效應,也就是東部省份相對全國水平更加顯著,而在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比較弱。此外,通過計量分析,發現市場規模較大、外商投資較多、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較高、基本設施建設較完善的地區,R&D國際化水平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明顯較強。
為了考察國際R&D資本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渠道,《跨國公司》一書還針對具體渠道進行了測算和比較研究,測算方法相對之前學者采用的簡單數量直接法,有十分重大的突破。作者嘗試分別計算各種渠道來自某個國家(地區)的溢出效應,然后按照國家(地區)進行加總得到該渠道中國整體獲得的溢出效應,最后按照權重分配到具體省份。可以說,這種方法能夠更加明確地評估國際研發資本通過物質資本流動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知識流動。分析發現,本國R&D資本積累和資本品進口渠道的溢出,對中國技術進步具有較顯著和較強的正面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在華R&D直接投資次之,消費品進口、對外直接投資和技術引進合同的作用則不明顯。
基于規范和實證的研究,該書最后討論了中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路徑選擇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路與舉措。認為可以通過積極加入全球技術創新聯盟、采用寡占反應破解技術鎖定、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四個方面的路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可以說,《跨國公司》一書從理論和實證兩個維度,深入剖析了中國通過跨國公司R&D國際化活動吸收海外研發資本流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渠道。這是近年來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的一大突破,大大推進了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張旭昆)